晓路雨潇潇(二)(1 / 1)

宣城是多路河流汇经之地,渭水、汾河、湛江……通达的地形不仅使它成为水路要道,也为宣城的经济贸易带来极大发展。宣城渔产丰富,赋税不重,百姓基本衣食无忧,是东南仅次于锦都的大都城,也是渭水风氏的封地之一。在这里,船运、食坊、布麻等行业已初见雏形,仿佛可以看见后世苏杭一带的繁盛景象。

寅时城门开启,街上早有小贩在摆摊叫卖,馄饨、包子、面皮、甜饼……五谷杂粮的香气糅杂在蒸腾的浓浓雾气中,令早起的人们食指大动。

面皮是白的,鱼片也是白的,晶莹透亮的白,上面随意撒上一把葱花、香芝麻,香的醉人。汤是熬得发白的鱼汤,面皮下锅时放了把小油菜一起煮,咸香可口,又不过分油腻。鱼片用的是现宰的当地黑鱼,鲜嫩少刺,把鱼片夹在面皮里,沾着葱花小油菜一口咬下去,汤汁都锁在了弹韧的面皮里,充盈在舌尖上,唤醒一天的味觉享受,让人直想把舌头吞下去。

殷绪和晏秀从前晚就没吃什么正经东西,连夜赶路更是腹内空空,他们又都是长身体的年纪,两人挑了个干净的铺子坐下,连吃了几大碗犹觉不够,看得一边擀面的大娘目瞪口呆又笑意盈盈——自已的手艺被这么捧场总是开心的,更何况捧场的人还是两个看着就招人喜欢的少年,大娘越看越喜欢,忍不住多放了几片鱼肉下去。

“大娘,我们吃好了。”殷绪按住晏秀捧着汤碗不撒的手:“悠着点,不然一会儿就没肚子吃点心了。”

“点心?”晏秀想了想:“珍茗阁?”

殷绪点头:“宣城有两处著名食坊,一是这条老街巷子,二就是这几年才兴起的珍茗阁,好歹是来了一趟宣城,总要两个地方都逛逛才好。”

“不过是为了将这跟了我们一路的人引出来,你竟舍得花钱请我?”

“非也,”殷绪轻笑:“引他只是顺道,我想尝尝珍茗阁的手艺才是真。”

付了面汤浅,殷绪二人进了珍茗阁的店门,很快有小二上来招呼,小二眼尖,一眼就看出他们气度不凡,态度十分殷勤:“二位公子楼上雅间请。”

晏秀打量他一眼,笑道:“你倒乖觉,知道我们要隔间。”

小二边领路边回道:“小的招呼客人这些年,这点见识还是有的,像二位公子这样非凡的人物,怎能委屈坐在大堂上?”

说着,将他二人领到一间刻着“鹤汀兰州”的雅间:“二位公子要些什么?我们珍茗阁有酒有茶有点心,弹琴唱曲的也有,您要什么就尽管吩咐小的,我随传随到。”

殷绪瞟了眼晏秀,对小二道:“那就请小二哥帮忙介绍你们的招牌点心了。”

“您这话真是问对了,我们珍茗阁不仅茶好,点心更是一绝。咸的有珍珠鱼糜糕,用的是汾河里打的丹顶银鱼,都是师傅们将刺儿一点点剔出来,和着上好的面粉和蛋清蒸出来的,一点腥味没有,鲜而不腻,韧而不老,是咸口儿里卖的最好的,您可要来一份?”

晏秀叫到:“你都说到这份儿上了,我若不要岂不是打了你的脸?要,怎么不要!”

殷绪好笑的摇头,继续道:“那甜的呢?”

“甜的就更多了!”小二兴致越发高涨,更卖力地介绍起来:“老三样是桂花芡实糕、糯米白果儿米糕和青粑粑红豆团子,虽然寻常人家也能做,可我们珍茗阁的用料讲究都是一等一的,自然和别人家的不一样。”

“各上一份,”殷绪问道:“既是老三样,那新花样又有什么?”

“二位公子一定是外地来的吧,”小二骄傲地抬头:“宣城谁不知道,我们珍茗阁做的奶饼子最有名,但凡点的上名的贵人老爷,谁不是大清早就赶着来我们这儿排队,就为了给家里的少爷夫人们买两块尝尝鲜。两位公子来得早,正好能赶上第一炉,再晚一会怕是都没有了呢!”

“奶饼子?”殷绪重复:“原名应该不这么……通俗吧。”

小二嘿嘿笑:“小的是个粗人,大掌柜给起的名儿实在拗口,就做主自已编了一个,全因这点心奶味十足,吃在嘴里就跟含着刚挤出来的牛奶似的,还没有那股子腥味。做点心的厨子说叫什么‘布丁’,大掌柜嫌那名不伦不类,就给改了一个什么‘八珍蜂蜜雪胰子’,叫着麻烦极了,反倒不如奶饼子顺口。”

殷绪笑容不改,心中已了然。布丁,这老乡应当是妹子无疑了,做事如此不知遮掩,要么与制炸药的那位无关,要么,就是一个十足的烟雾弹,还是个注定废掉的棋子。

“确实是奶饼子读着更顺口,来一份。”殷绪向后一靠:“就这些吧,再上一壶上好的六安瓜片即可。”

“好嘞!”小二一甩肩上的搭头,乐颠颠地下去了。

晏秀竖耳听了听,忽然站起身来,对殷绪道:“刚才吃的多,我出去转转。”

殷绪点头:“知道你坐不住,去吧。”

雅间里点着淡香,殷绪用香勺拨了几下,微不可见的一缕烟气徐徐而升,柔和了少年俊朗的眉眼,他轻笑:“茶水点心已准备好,贵客还不肯赏脸一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