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半从噩梦中惊醒,却强忍着不叫出声。
却手握着身边从不离手的武器,任由冷汗打湿了脊背,挂满了脸颊,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
赵虎委婉地拒绝了伯长关于留下自己成为职业军人的提议,虽然赵虎知道,自己就算躲得了一时,也躲不过一世。
只要天下尚未太平,只要四海没有归一,自己就绝对不可能摆脱该死的战争!
但能够偷得浮生半日闲,陪伴家人,对赵虎来说,已然足够。
在回平舒城的路上,赵虎也总算知道,燕国一而再再而三地发兵、止战、发兵、止战的原因。
也终于知晓了,这场本可以在两个月结束的战争为何持续了半年之久!
魏国丧失大片国土,只余安陵百里之地,依附韩国的消息是很令人震惊。
但更令天下震惊的是魏王自降王爵,这意味着魏国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
一个只是侯爵的人如何再和其他称王的人打交道?
哪怕韩国没有限制魏国的行动,一个只能拥有三千兵力的国家,又能掀起什么风浪?
和这个相比,信陵君出奔临淄反而没那么惹人注目。
哪怕齐国假惺惺地拜信陵君为客卿,封安国君,也只是显得魏国更加悲壮,信陵君更加落寞!
所有的人都意识到,中原已经是韩国的跑马之地。
哪怕其他国家再如何不甘心,也不敢指责韩国吞并了魏国!
论道义,魏国屡次三番的背信弃义,戏弄韩国,实乃咎由自取!
论实力,韩国傲世群雄,等其他国家有了实力,再指责韩国的不是也无妨!
何况,韩国用百里之地安抚了敏感的楚国,又在秦昭王的葬礼上允诺不主动攻打秦国,愿意和秦国休兵止战,秦国正需要休养生息,解决越来越突出的矛盾,自然答应下来。
韩国来自西方和南方的威胁顿时瓦解。
至于北方,韩国信守了承诺,将中牟的百里之地归还给赵国,又自动放弃了赵国割让的三座城邑,邯郸主张见好就收的大臣占了上风。
两国正式达成协议,在河水(黄河)以北,两国以朝歌、太行山为分界;在河水以南,两国以平阳、煮枣一线为分界。
只是没来由的,或者说很默契的,两国开始修缮边境的城邑,虽然没有囤积重兵,但提防之意已经明显。
唯一微妙的是东方,要知道,韩王已经下令缉拿信陵君,也开出了丰厚的赏赐,如今信陵君在临淄的消息不胫而走,韩国却没有向齐国施压要人的意思。
正因为如此,许多人都在猜测也在观望,一旦韩国向齐国索要信陵君,齐国究竟会不会服软同意,亦或者齐国会和韩国撕破脸皮。
有关这件事的流言充斥着整个七月,只是,在七月里,韩国似乎忘记了追缉信陵君这回事,让所有的人大失所望。
一波又一波的学子从从韩国各地的书院中走出来,分赴河东、东郡、砀郡以及刚刚成立的河内郡各地,代替韩王牧守百姓。
而更多的学子则是从颍川学院走出来,为将来的执政一方而去乡野教书,体察民情。
在公元前268年这一年,韩国无疑的最大的赢家。
天下诸侯见证了一个庞然大物般的国家在中原雄起。
论地域,韩国方圆四千里,西起巴蜀,东至砀郡,北起上党,南到南阳,韩国已经拥有十二郡之地。
论人口,中原素来人杰地灵,物产丰饶,单单是中原腹心颍川、三川、河内、东郡、砀郡、南阳、汝南七郡之地,就拥有人口超过百万户。
算上河东、上党、汉中和巴蜀五郡之地的三十五万户人口。
韩国的人口总数已经超过了一百三十万户,这已经是天下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口。
而这个时候,齐国的人口堪堪只有四十万户,秦国四十五万户,赵国五十万户,楚国四十五户,燕国三十五万户。
在这样的情况下,任何一个国家在下决定的时候,都要顾及韩国的利益。
一些深谙时局的纵横家不得不感叹,如今最有希望统一天下的已经变成了韩国。
韩国似乎是天命所在,否则,魏国怎么会一而再再而三的惹恼韩国呢!
本来实力就不如韩国,魏国生怕自己死的不够快,一再和韩国作对。
偏偏这个时候,秦昭王死了,齐襄王死了,赵惠文王死了,而唯一可以及时支援魏国的楚国,偏偏被魏国得罪死了。
剩下一个有心无力的燕国,魏国能够存活下来才怪!
不过,正如秦国强大的时候,山东六国合伙对付秦国一样,如今韩国给各国的压迫感太强了,纵横家们已经看出来,接下来就是自己大展身手,谋求富贵的时候了!
无论是说服其他国家联合对付韩国也好,还是前往新郑帮韩国对付他国也罢,自己的才能总能得到施展!
一股暗流,在公元前268年的秋天,开始涌动!
(未完待续) ps:第一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