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_第二章 银行牌照_4 人有论资排辈,怎么钱也要讲先来后到?(2 / 2)

金牌投资人 龙在宇 3014 字 2022-05-20

虞东明又说:“其实,谁领投、谁跟投都无所谓。与其他人合作,千城一定得领投。但跟你合作又不一样,星阑非要领投,千城跟投也没关系。这样,够意思吧!”

方玉斌心中暗笑,这个虞东明真会说漂亮话!明知道亿家如今估值飙升,星阑的家底想领投也有心无力。假若对面坐着的是一个实力雄厚的投资人,你一准不敢这么说。

方玉斌摆摆手:“星阑倒是想领投,可惜力有未逮。这把交椅,还得由你来坐。”

“事情可就说定了。”虞东明语调轻松,几句话便把事情敲定,自己可以回去复命了。

“还有一件事。”方玉斌说,“C轮融资后,各家的股权如何确定?”

虞东明盯着方玉斌,有些疑惑对方为何提出这件事。接着,他说道:“这应该不是什么问题吧。各家股权大体按出资比例确定,至于管理团队的股权奖励计划,之前怎么规定的,未来还是照办。”

“这可不行。”方玉斌摆手说,“星阑往亿家前后投了2个多亿,你们一下就投10亿进来。真按出资比例,你们的股权岂不是我们的四倍多?”

方玉斌又说:“星阑的2个多亿,是正儿八经的风险投资,是在亿家遭遇重大危机时,冒着巨大风险投下去的。你们呢,是在亿家蒸蒸日上时投钱进来。一个是雪中送炭,一个是锦上添花,两者大不相同。打个比方,井冈山时期参加革命的老红军,和抗美援朝才入伍的新兵,职务能一样?”

只听说人有论资排辈,怎么钱也要讲先来后到?虞东明抿了一口茶,说:“你有什么想法,不妨直说。”

方玉斌说:“千城对亿家有兴趣,愿意充当C轮融资的领投方,我很欢迎。但是,C轮融资完成后,股权不能单纯由出资比例确定,而要使用另一套科学的计算方法。简单来说,千城的股权不能超过45%,星阑的股权也应维持在30%左右。”

虞东明谈过的生意不算少,这种条件还是第一次听说。出资10亿只能占投45%,出资2亿多却要占股30%?他不由得咳嗽起来,嘴里的茶差点喷了出来。

止住咳嗽,虞东明说:“你之前投的2个亿,随着亿家的发展出现升值,这也符合商业规矩。因此,我们投的10亿和你投的2亿,不能简单地按照5:1确定股权,这个还能商量。但涨价总得靠点谱吧!你提出的股权比例,跟抢钱差不多!这种条件,没人会答应。”

“那可不一定。”方玉斌说,“听我把道理摆出来,你就会明白。”

“你有什么道理!”虞东明挥了挥手,语调不再客气,“不就是老红军与新兵蛋子的差别吗?那是鬼扯!咱们在谈生意,不是闹革命。”

方玉斌说:“这些道理,我刚和一家BAT背景的投资人说过,如今就再跟你讲一遍。你知道,星阑资本最近新投了哪些公司吗?”

虞东明冷笑一声:“我管你新投了哪些公司,这跟咱们谈的事没关系。”

如果之前的许子牛也是这副居高临下的口吻,方玉斌早就把他扫地出门了。但虞东明毕竟与自己关系不同,方玉斌耐着性子说道:“你别着急,这些事跟咱们谈的生意,关系可不小。”

方玉斌端起茶杯,不疾不徐地说:“最近,星阑资本接连出手,投了好几家公司。一家是北京的互联网金融企业,专门做校园贷款的App,一家是重庆的小额担保公司。还有一家,上周刚签合同,是专门做信用卡还款服务的。”

方玉斌又说:“我投这家信用卡还款服务的企业时,可有意思了。有投资机构报价2亿,而我只出1个亿,对方最后还是选择了我,知道为什么吗?”

“那人傻呗。”虞东明只当方玉斌在忽悠。

“人家可一点不傻。”方玉斌说,“我给他分析了,你做

信用卡还款,需要建立一套严密的风控体系,需要稳定可靠的资金渠道,恰恰这些,星阑资本能给你。星阑是亿家金服的最大股东,可以撮合你们合作,亿家建立的风控体系,两家能够共享,亿家理财平台上的资金,也能以不高于市面的利率提供给你。”

前前后后谈了好几轮,方玉斌最终成功抢投这家信用卡还款服务企业。提起此事,他依旧颇为兴奋:“更妙的是,亿家不仅答应合作,还作为跟投方,投资了这家公司。你看,有人出2亿没有投到,我只出1个亿却笑到最后。”

虞东明是商场老将,从这个例子,似乎能摸出些方玉斌的套路。他侧着头,跷起二郎腿,继续听下去。

方玉斌又说:“为什么我的投资额最少,创业者依然愿意同我合作?那是因为我手里掌握了资源。同样道理,尽管星阑出资并不多,但在未来的亿家,必然能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虞东明说:“方才说的案例,你能为创业者提供哪些资源,我大概听明白了。不过对于未来的亿家,你又有什么资源?”

方玉斌说:“星阑资本近来接连出手,投的都是互联网金融企业。我的目标,就是以星阑资本为核心,打造一个互联网金融生态圈。亿家金服,只是这个生态圈中的一环。没错,如今的亿家实力最强,算得上领头雁。但是,离开了雁阵,领头雁也会变成落单的孤雁。”

方玉斌继续说:“亿家的蒋若冰可是出了名的女强人,仅仅助人为乐的活儿,人家才不会干。她为什么一口答应合作,还不是看中了信用卡还款服务这座金矿!未来,人家发展得好,亿家就能拓展出一块崭新的业务领域。北京做校园贷款的公司,已经进入行业前三,与亿家的合作也实现双赢,两边互相导入流量。”

方玉斌滔滔不绝:“还有那家重庆小额担保公司,在整个西南区域有几十间门店,依靠它,亿家能够轻易拓展西南市场,对方也借助亿家进入京沪两座大城市。这两家企业的合作空间宽广得很,它们一个精于线上,一个有线下优势,有关整合资源,线上线下互动的战略方案,前几天刚摆到我的案头。”

方玉斌一口气说完后,虞东明冷笑一声:“与其说这是你的资源,不如说是你劫持的人质。”

方玉斌耸了耸肩,说:“你要怎么理解,那是你的事。但有一个现实咱们必须认清,无论谁成为亿家大股东,未来都需要与星阑合作。一旦离开星阑建构的这个生态圈,亿家的成色将大打折扣。”

虞东明反问道:“比星阑有钱的公司多了去了,比方说千城,实力就是你们的几十倍。你能构建生态圈,我们买了亿家后,干吗自己不去构建一个新的生态圈?”

“当然可以。”方玉斌并没有被问倒,而是信心十足地反击,“但商人是要计算成本的。你重建一个生态圈得花多少钱,与我合作又能省多少钱,这本账一目了然。”

“可与你合作,成本也不低。我们投10个亿进来,占股却只有45%!”虞东明说。

方玉斌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付点成本在所难免。还是那句话,哪种方式更划算,大家心里明镜似的。”

方玉斌续上一根烟,说:“咱们是朋友,我不妨打开天窗说亮话。自打亿家渡过危机后,我就一直思考一个问题——亿家发展越快,估值就会越高,等到下次融资的时候,星阑的资金实力势必无法支撑,到时怎么办?”

方玉斌吸了一口烟,自问自答道:“星阑只是小投资公司,不可能一直充当领投角色,只能转而跟投。所谓跟投,就是抱别人大腿。但怎样才能抱得舒服,人家又凭什么要你抱?我以为,只能依靠专业性,多下功夫去找优秀项目,同时把这些项目串起来,构建一个生态圈。”

方玉斌加重语气:“如今亿家是这样,未来星阑投资的其他企业依旧会如此。当它们发展越来越好,实力雄厚的投资人纷至沓来时,星阑只有依靠专业性,才能保证自己的话语权,避免被边缘化。”

虞东明调整了一下坐姿,说:“你真是煞费苦心。”

“没办法呀。”方玉斌抖了抖烟灰,“星阑不比千城,只是个小企业。想要生存,就必须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你看全世界,多元化是大企业的专利,小企业往往只能走专业化道路,道理就在这里。”

“别搞得这么泾渭分明。”虞东明脱口而出,“千城与星阑,本就是一家人嘛。”

虞东明不经意间这句话,却刺中了方玉斌最敏感的神经。什么叫一家人?自己与王诚只是合作关系,星阑是一家独立企业,绝不是千城的分公司,更不会唯谁马首是瞻。

攸关大是大非,方玉斌必须说清楚:“朋友与一家人可不同。投资人与创业者应当充分合作,却绝非上下隶属。就说星阑吧,它是亿家最大的股东,但经营上的事,我只能向蒋若冰提供参考意见,决策还得由她来做。”

“你不用激动,并没有谁命令你嘛。”虞东明挥了挥手,“我是上门来谈生意的,你既然把观点亮明了,我回去再向王总汇报。”

虞东明起身告辞,方玉斌一直把他送到楼下。回到办公室,一看手表刚到五点,又想起给婚庆公司回复邮件的事,自己加把劲,没准还来得及。方玉斌紧赶慢赶,终于在五点四十几分把邮件发了过去。不过一打电话,对方却连说抱歉。原来,经办人员知道方玉斌是大忙人,始终不见回复,以为今天又没戏,便下班走了。原本打算晚上加班赶工的活,只能推到明天。

“没事,”方玉斌悻悻地说,“是我耽误了时间。再说婚礼还有些日子,不急这一两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