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军,不仅仅是身着铁甲的守护者,他们是皇权的影子,是宋徽宗威严行走于世间的脚步。然而,武大却以一种近乎艺术反叛的姿态,无视了这无形的界限,剑光一闪,不仅是对生命的终结,更是对皇权至高无上地位的一次公然质疑。在宋徽宗的眼中,这不仅仅是杀了一人,而是如同有人在他的龙袍上狠狠划了一刀,刺痛了他作为帝王不容侵犯的自尊与权威。
自宋徽宗稳坐龙椅,四海臣服,即便是权倾一时的蔡京与童贯,也学会了在龙颜之下低眉顺目,不敢有丝毫逾越。而今,武大却以一介武夫之勇,挑战了这看似坚不可摧的秩序,让紫禁城的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前所未有的紧张与不安。
宋徽宗的心中,如同翻涌的云海,他深知,今日之事,已非简单的是非黑白所能概括。武大之举,仿佛在无声地提问:若皇权可欺,谁将是下一个被剑指之人?
武大跪于大殿之上,身形挺拔,眼中却难掩复杂情绪。他本欲以忠诚与英勇为辩,但在这一刻,所有的言辞都显得苍白无力。他知道,那一剑,已将自己推向了命运的悬崖边。“臣……知罪。”这四个字,沉重如铅,却也是他此刻唯一能说的真话。
宋徽宗的目光,仿佛能穿透人心,他缓缓扫视着大殿中的每一个人,那份深沉的冷漠,让空气都为之凝固。“诸卿以为如何?”这简单的问句,却如同千斤重担,压在了所有人的心头。
片刻的沉寂后,御史中丞宋大人,那位以刚正不阿着称的老臣,率先打破了沉默。他的话语,如同冬日里的寒风,刺骨而直接:“老臣以为,武植此子,胆敢挑衅天威,其罪当诛,不严惩则无以震慑天下。”一时间,附议之声此起彼伏,大殿内回响着对武大的声声谴责。
然而,宋徽宗并未满意,他的眉头紧锁,显然,他要的不仅仅是简单的附和。直到高俅,这位从年轻时便与他并肩作战的高太尉,挺身而出,一语中的:“老臣斗胆,武植之罪,实属滔天,当以极刑处之,方能彰显皇恩浩荡,不容侵犯。”
此言一出,大殿内仿佛有雷鸣之声回响,每个人的心中都为之一震。武大的命运,就在这一场权力与忠诚的较量中,被缓缓推向了终点。而大宋的历史,也因这一剑、这一问、这一答,被永远地镌刻在了时光的长河之中。在那金碧辉煌的朝堂之上,即便是那些惯于将喜怒哀乐深藏于心的重臣们,也难掩心头巨浪的翻腾。提及“斩武大”三字,仿佛一柄无形的利刃,悄然间割裂了空气的宁静,让每个人的心脏都不由自主地颤栗。
要知道,武大的名字,如今已不仅仅是个人名,它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镶嵌在民间传颂的史册之中。尤其是那“新粮南瓜”的佳话,如同春风化雨,滋养了万千百姓的心田,成为了他们茶余饭后的温馨谈资。而今,却要亲手将这抹温暖的光芒熄灭,朝廷又如何能向那期盼着安宁与丰收的亿万双眼睛,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