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八十年代初期,杨浩宇的母亲便在三姓寨老街最东头承包了一个集体企业的门市部,这家小店后来被发展成为一个小到针头线脑、油盐酱醋香烟茶、衣服袜子裤衩鞋子等,大到冰箱电视洗衣机,无所不卖的大型综合商店。
杨浩宇他们家因父亲工作调动而举家搬迁到县城居住后才不得不将店面的经营权归还给公家。
在此之前的十多年里,他母亲的这家商店一直是三姓寨镇子这条街上生意做得最好、体量最大的民营商店。
杨浩宇在这里读了两年初中,而后的初、高中期间的每一个寒暑假,也都是在这个镇子上度过的。
因此,镇子上的人,没有一个不熟稔。
虽时过境迁,但是,在三姓寨这条街上走一遭,到处都还是熟悉的味道,不时就会碰见曾经认识的人。
整个三姓寨的人,如果仔细掰扯起来,几乎八成人之间都可以扯上亲戚关系。
全镇就这么一条街,两旁都盖满了房子,你想绕路都没地方绕。
这一刻,杨浩宇站在街道的最西头,放眼望去,许多的往事突然就浮现了出来。
他想起了曾经有那么几年,他还处于自我不能察觉或者说自我欣赏的迷茫的叛逆期。
每当他寒暑假回到三姓寨后,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换上自己和母亲一起到襄阳或者是武汉汉正街批发服装时顺带购买的最流行的花衣服和牛仔裤,喷上从县百货大楼一楼化妆品专柜买来的摩斯为头发定好型,骷髅头的牛皮带上依次挂着爱华磁带机、ZIp打火机牛皮套子和摩托罗拉call机——虽然那时候,三姓寨根本没有信号塔,也收不到传呼。
杨浩宇也不管别人怎么看,他不厌其烦地对着镜子更换着衣服,扒拉着头发,直到自己满意后,“啪”地打上一个响指,冲着镜子中的自己抛个媚眼,陶醉地喊一声“帅”!而后便会戴上耳机,哼哼着只有他自己听得懂的歌曲,目不斜视、趾高气昂地走上那条整日里灰尘扑扑的街道。
每当他做这些时,父亲在单位上班,母亲在商店里忙着卖货,他们各自忙着自己的事,家中大部分的时间里就只有姐弟三人和一个保姆。
对于杨浩宇那些自恋的幼稚的行为,姐姐就当视而不见,一脸鄙夷。
而他的年幼的弟弟杨浩霆则总是和保姆坐在一边,呆呆地、诧异地注视着他的一举一动。
弟弟杨浩霆说:“哥!你这么翻来覆去地捯饬,不累吗?”
他对他弟弟说,“你个小不点儿懂什么?!哥这是要保证“炸街”效果。”
他弟弟说:“你这个样子倒像是去阴峪河里炸鱼的!什么炸街。”
保姆便在那里蒙着嘴偷偷地“哧哧”地笑……
也就是因为当初那几年令他自己都匪夷所思的荒唐行为,让他给三姓寨人留下了“花花公子”和“小混混”的印象,并且把这一印象打上了标签,深刻地刻在了他们的记忆中,伴随着杨浩宇的整个青春岁月。
以至于长大成熟后的杨浩宇,曾有十多年都不好意思回老家三姓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