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在大龙寨村种茯苓(2 / 2)

要想提高种植茯苓的产量,必须要懂得种植技术。通常情况下,是冬季砍伐松树,为春季栽种备料,夏季砍伐松树为秋季栽种备料。椴木备料:将松木椴木(马尾松最佳)“削皮留筋”。椴木堆码在向阳、干燥、通风的地方晒干,以防腐烂和虫蛀。将松树蔸周边灌木、杂草、石块清除,铲去表土;进行防白蚁处理(挖出蚁穴);找出松树蔸的主根所在,对各个主干、侧枝进行削皮。还要及时进行挖场翻耕处理,使种植场地经过霜冻和暴晒后,起到有效的杀菌作用;要挖排水沟,便于排水;在种植前一个月,再进行第二次翻耕。同样要晒一个月的时间才能种植。

种植茯苓要学会下窖:下窖是先把主料(树干)、副料(树根)、次料(树梢),大小都要搭配均匀。大料放底层,副料放上层,按上二下三摆放;直径较粗的或树蔸等松材,一窖一根。到了五月中旬,就要开始接种,接种的天气必须选择在晴天。接菌量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一定要按比例接菌:椴木15至20 kg\/袋;树蔸一般用3至4袋。把菌种放在椴木顶端的方法叫(斗引法)贴放在椴木侧面的方法叫(贴引法),垫放在段木下面的方法叫(垫引法)。还有用树蔸顶端接菌法、树侧根夹种法、树蔸根下垫种法等。将菌种袋侧面划破,将其暴露在外的菌种,贴合在需要接种的地方,再用沙土把菌袋固定好后,盖上9~10cm的土就可以了。 有时松树蔸较大,应该多使用几袋菌种,也可以用菌丝引接的方法,是使用肉引定植。这样可以防止“跑苓”现象。

有种植经验的人说“三分种七分管”,这就说明了管理才是最关键的因素,茯苓是既怕涝灾又怕干旱的一种植物。水的管理是茯苓栽培中的重要工作,在栽培场四周修建环形排水沟,用于排水防渍;便于观察、管理及采收。要灵活地掌握覆盖土层的厚度,春季湿度相对较大,覆盖的土层可适当薄一些;在夏季和秋季,出现长时间的高温干旱时,覆盖的土层应当厚一些。如果发现茯苓菌核核内有白色,表皮呈黄色,茯苓个头小而且不生长时,就表明已经缺水,此时要在窖顶加盖松针、松叶、松树枝、遮阳网等物品遮挡阳光。若是长时间下雨,可以采用覆盖薄膜防水。接种7至15 天后,茯苓便可长出白色的茯苓菌丝,这个时候,要及时检查各窖内的菌种情况。主要是查看茯苓是否成活,菌丝是否蔓延到椴木或树蔸上,并做好记录,加上标识,便于及时查缺补漏。在接种后一个月内进行二次检查,如见松材内皮已经起了白膜或接种处已经泡枯,则表明菌丝已经向树蔸内生长,才算接种成活了。在检查菌种时,若发现菌种没有成活或菌种有污染,要及时把这样的菌种挖出来,以免病毒传染到其他的菌上,发现这种情况,要把此处的土扒开,使其在阳光下进行暴晒,经过一段时间的暴晒后,再另选一处开新口补种。

秋季或干冷季节,应适当地培土,覆盖地面上的裂缝。若窖内土壤含水量低于15%时,就会发现茯苓菌丝的生长受到明显的抑制,在这种情况下,应该依照干旱情况予以适当加厚土层的覆盖。随着结苓和茯苓菌核的不断长大,覆盖的土层不断开裂,应当及时多次覆土掩盖。防止高温季节的强烈阳光灼伤菌核,造成茯苓损坏。要做好病、虫害的防疫工作:主要表现为菌核表皮有病灶与破口,病区菌核先是软化变黄, 随后萎缩,流出黄色带臭味粘液,菌核凹塌畸形。这是因为气温不稳定,而又没有及时做好灌、排水工作,再加上茯苓菌核形成或开始时期覆土不合理(气温忽高忽低)等因素引起的。所以要在茯苓结苓的初期,采取覆土加厚,使下面的土温不受气候影响;开好排水沟,防止积水;及时松土,防止不透气。

种植茯苓白蚁是最大的天敌,白蚁分为(散白蚁,家白蚁,黄翅土白蚁)能否防治得住白蚁,是茯苓栽培者能否成功取得经济效益的必要条件。首先在选种茯苓场地时,就要请专业人士,进行场地勘探避开蚁源。其次就是要清除腐烂树根,彻底翻晒种植场所。也可以采用物理隔离法:在茯苓场地周围,挖一条深50公分、宽40公分的封闭环形防蚁沟,沟内撒石灰粉或将臭椿树埋于窖旁。也可以用挖巢法,把种植茯苓场周围的白蚊巢全部挖掉,把所有的白蚁杀死。诱蚁法:在茯苓种植场四周设诱蚁坑,用松木或蔗渣,诱白蚁入坑,然后全部消灭。

总之,茯苓作为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具有广泛的市场前景和较高的经济效益。李巴尔选择在大龙寨这个地方种植茯苓,一是为了把这些零散的、不便于机械耕种的田和地连成一片,既充分利用了土地,又不至于土地荒废。为什么说土地荒废了呢,那是因为现在的人,认为种田不如打工。特别是大龙寨这个地方,家家户户的壮劳力,基本上都是在外面打工,田和地都荒废在那里没有人耕种。二是种植茯苓,既能提高经济效益,又能把在外面打工的人员召回,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好事。

大龙寨全村只有五百多亩土地,被李巴尔全部流转到了“豹子岭合作社”,并在大龙寨村成立了种植茯苓的分公司。公司经理由方力生担任,副经理由王银华担任。总共投资为六百万元。公司取名为:“龙仔茯苓种植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