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上的失意,为屈原在文学上的成功提供了极大的助力,在中国的文学史上,他永远是站在顶峰上的人物,后人追念他的身影,自然离不开楚辞千年的影响力。可汨罗江边,为国家心魂俱灭的屈平,又何曾在意过这些呢。我们仰慕追求的文字不过是屈原生活的点缀而已,又何曾有一丝一毫帮助到楚国。《离骚》如何?屈平又如何?楚国回不来了。倘若使楚国能够回来,少了《离骚》又怎样?少了屈平又怎样?
自孔子到屈原,多少诸子百家的圣贤们,往往无法在政治上谋求成功。他们着书立传,将自己的思想、言行记录下来,正如太史公在《报任安书》中所说的那样‘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中国的历史,从生民来看,是苦难和斗争的历史;从帝王将相来看,是功业的历史;而从孔丘、屈原这类人来看,却是精神传承的历史。上述自文王,下至历代有志之士,正我祖宗之脉,护我文明之道,佑家国生民之安康,保天下社稷之存续。
屈原的死,对于战国来说,连汨罗江上的一个浪涛都算不上。他只是一个想要挽救楚国而没有成功的可怜人。楚国的王室贵族们也依然在楚国的土地上享受着他们的权利,楚国的衰败好似没有影响他们的生活。可楚国的希望还有多少呢?虎视眈眈的诸侯们同他们一样渴望他们的土地和民众,他们如何去抵挡秦国的锐士?又会有多少像屈原那样陷入心灰意冷,却又不得不接受楚国衰败、灭亡的事实呢?
历史的洪流浩浩荡荡,秦国这头猛虎驱赶着天下诸侯,所有不能抵挡的,都将被它完全碾碎、彻底抹除。未能完成变法的楚国就算是拿出全力尚且不一定能够抵御秦国,更何况楚国如何能够拿出全力,楚国的内部哪里没有掣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