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富民者,劫富济贫也(1 / 1)

【民者,滨土之本,巨树之根。】

【坏其一者,虽智者不能察也。坏其三者,于世家何损哉?】

【若坏其五,朱门酒肉安可香呼?坏其七,世家豪族惊惧作鸟兽散矣。】

【国之本,在民。民之本,土地。】

【朱门失一地,尚有万万矣。民失一地,一死而已。】

【不思割肉以喂民,成其稳,鄙也。】

【强割其肉以助民,成其富,乱生矣。】

【安能以乱生之言推脱稳民之计,安能使民富而强割朱门之血?】

……

【富民之法在乎劫富济贫,其可呼?】

【增富民之税,以济邦本,其可也!】

张庸早已更改了许多份试卷,大多数的考卷前两句几乎都差不多的含义。

因此当他看到这份考卷的时候,一开始并不觉得惊艳。

甚至有些白开水平淡无奇的样子。

可是学子就如同讲故事一般将自己所要表达的东西娓娓道来。

而且没有丝毫的割裂感,整篇看下来并没有那种虚假的歌咏的词句。

甚至,张庸还在其中看到了明显的对世家的厌恶之感。

关键的是,能够写出这样文章的,八成也只有世家豪族子弟了。

这学子颇有意思。

张庸抚须而笑。

这篇文章虽然得到他的赞同,不过也很稚嫩。

很多东西太过天真。

文中所讲的东西许多都是前人所做过的。

但无一例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

不过让张庸觉得非常好的是,这个学子有着思辨的能力。

在这个年代,一条路走到黑的人,除了天赋才情极高,家世极好,最后获得半圣圣位的人。

其他坟头草都一人高了。

文章中有几句话说得很好。

大意便是,在如今天下格局不变的情况下,世家豪族已经形成定势后。

只有劫富济贫才能让百姓直观的富起来。

可是,不能不让世家豪族割肉,也不能让他们大出血,伤筋动骨。

否则的话就是一场弥天大祸。

考生能够看到这一层,足见其对历史的把控。

不过若文章写到这里就结束了,也得不到张庸的好评。

因为大多只是虚话废话。

之后的税收法令才是点睛之笔。

要求加大对富人的税收,然后将多收来的钱通过各种方式去造福底层百姓。

单单能够想到这里,便已经超出同层次的学子太多了。

至少张庸不认为这是一个只知道寻章摘句的学生。

可惜,文中有着大逆不道的言论,而且还如此明目张胆。

其次,这些东西实践性目前看来没有。

张庸将考卷在所有批阅官中传阅了。

看完后,除了之前那个胖胖的批阅官和王顺外,大多都一幅苦瓜脸。

江湖无处不在,批阅官中绝大部分也是世家豪族出生。

充分的展现了品无寒士,下品无寒门的格局。

“这篇文章字写得很好,有些东西也讲的很有道理,可惜这与圣贤所说相去甚远啊。”

“确实如此,文中所说的加税确实与圣贤所说不同。”

“先贤说的是一视同仁的进行收税,普通百姓是民,难不成世家豪族就不是民了吗?”

“这考生着实狂妄,我们世家豪族也是有良心的,不知道多少无法过活的百姓在我们家里打长工短工。”

“都是我们世家豪族给他们一口饭吃,现在竟然成了我们在这些人头作威作福了。”

“宋国的江山社稷难道不是在我等世家豪族的肩扛着吗?”

“何况,宋国皇室赵氏不也是天下郡望之一吗?”

众人几乎清一色的批评,只有王顺,张庸与胖批阅官默默不语。

王顺看着这考卷的一瞬间就知道了这是自己侄子王腾的手迹。

感叹于文章锦绣之外,就颇为不耐了。

他知道自己侄子天资不凡,可为什么竟然会写出这样的东西?

这是小小年纪就树立起与众圣试比高的心气吗?

王顺脑海中浮现出那个有些桀骜不驯的紫衣少年的模样。

又同时又浮现出了那个在京为官的兄长的面容。

真是不是一家人,不入一家门。

虽然他很想批评一番王腾,不过也想到了对方的年龄问题。

人不轻狂枉少年,等到他到了自己老爹的年纪都知道了。

王腾的父亲王安民当年也和王腾一个模样,现在还不是只能做个缝补匠。

独身一人的时候自然万事不愁。

“这篇文章虽然口气颇大,但是立意深远,看得出此考生是个丹心为国为民的人。”

“加对方年纪轻轻,笔触中有一些轻狂在所难免。”

“我觉得我们不能因此就黜落这篇文章,这会让平安县学子寒心的。”

王顺看向众人,眼神中有祈求之意,他已经不奢求能够获得甲的评价。

能够得到一个甲等就已经谢天谢地了。

“我和县丞也是一般看法,该学子少年心性,我们不宜太过打击,要不然恐怕会使得明珠遗尘。”

“我也相信,只要多多磨练该学子的心性,日后未必不能出一个大才。”

“这样吧,就给个甲等吧。”

张庸补充道,算是一场及时雨,及时给王家带来了一丝甘霖。

王顺给了张庸一个感谢的眼神,众人看到县令也发话。

自然无有不从。

毕竟,这篇文章结构立意啥的都属于层了。

科举中,最重要的便是四书文,或许是策论。

这次王腾在四书文里输了林玉麟一筹,除非诗词好太多太多,否则王腾只能位列林玉麟之后。

张庸给了分之后,就小憩起来。

这两份考卷不出意外就是林玉麟与王腾的。

他也提前看了陈凡的考卷,不出意外县案首就是他了。

有时候张庸也不得不佩服陈凡。

他不缺少赤子之心,但是也很好的隐藏了自己的少年心性。

文章能够在各方势力的纵横交错下尽力做到最好。

这次的四书文,他虽然大篇幅写曲辕犁的构造与功效,但是也没有忘记解释圣贤之言。

甚至在不超出规则的范围内,将圣贤的一些言语用比较通俗的话,结合时下的情况给翻陈出新。

而且一些东西也提的很好,有实践性。

而且那字也是一等一的好,四书文时已经达到笔落有声。

所以,陈凡的出现让他看到了儒道的希望,看到了圣贤大陆的希望。

眼下是妖族,人族两族势均力敌的局面,不过还有一些其他种族虎视眈眈。

加人族内部又有着许多的矛盾。

如果说谁有希望解决这一切,恐怕就是陈凡了。

而这时,考卷堆中,一张考卷乘风而,玉光纵横,来到众人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