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五章 司州大战的序幕(2 / 2)

王允哈哈大笑,道“都尉错了,自古以来,所谓的新政,则必然会伴随着诸多叛乱,改革一朝之政,则势必伴随着战争,科举推行表面上看乃是文事,实则非得以武略相济,方有所成。”

“董相国乃是善于用兵之人,遇到事情,每每都是善以兵事解决,新政之事也不例外,别的不说,如今司州之地的新政,推行受阻,当地望族彼此勾连,蛊惑黎民,坚决反对新政,正常的推行是没有用的,非得以兵事辅之,方可成事!”

吕布用手敲打着桌案,慢悠悠地念叨“以兵事辅之……”

王允点头道“不错,科举新政乃破而后立之政,若是能在司州推行,则天下可齐效仿,但若是要在司州推行,非得是推行为主,兵事为辅,没有兵事辅之,则事难成。”

“当此时节,凉州系诸将只怕是皆不曾看到此一点,相国纵然是看到了,却也未必能够下定决心,都尉当在此时毛遂自荐,亲往相国处为之分忧,此事若成,则从今往后,凉州系诸人之中,没有人会小瞧都尉,而都尉心中的结也可自解,至于我并州男儿的威名,也自然由伱彰显了出来,可谓一举数得,这一点想来都尉应该明白。”

吕布闻言终于恍然,他急忙向着王允抱拳,道“有劳太仆指点,令吕布茅塞顿开也!我择日便亲自往相国处,亲自请令率兵往司州辅助推行新政!”

王允笑呵呵的点着头。

其实,王允是一个心思比较深沉,思虑比较周全的人。

他在历史上能够主持干掉董卓,便足见他绝非无智。

不过他这次劝吕布的话,实则还是有些道理的。

其实以董卓的角度来说,科举的推行,光是用政策这么硬往下推,肯定是不可能的。

首先董卓除了军事之外,在关中包括司州,并没有什么统治力,这一点和刘俭不一样。

辅佐董卓的李儒,刘艾等人,甚至包括蔡邕,都并不算是顶尖的政治家,他们在学问,腹黑计策等方面或许都各有所长,但政治手腕皆相对一般,与朝中那些真正的公卿阀阅们相比,还是有一定距离的。

所以依照王允推断,董卓在辖境内推行科举制度,最终必然要诉诸到军事手段上。

其实就算是刘俭想要在河北完全的推行科举制度,也不可能不打仗不杀人,只不过刘俭聪明,他之前为了应付袁术的小动作,已经捉过四十余族的人了,刘俭将这四十余族的人头同时祭奠在了这次的事件上,将两次事件杀伐合二为一。

董卓在这方面的智慧确实跟刘俭没法比。

而且依照董卓手底下那些西凉军的素质,也没有一个人会往这个关键点上想,而没有这个意识的人,董卓不敢轻易派他去做这件事。

毕竟,为了推行科举而行使军务,那可不是简简单单的带兵过去一顿剿杀就行了,这当中的门道很多。

一个弄不好,都容易事得其反。

而且依照王允的推断,这种事董卓或许也不太希望让他的西凉军嫡系将领们去做。

把吕布推出来,或许也算是正中董卓的下怀。

至于为什么要把吕布推出来……

吕布的天真,就是天真的希望他能够凭借功勋得到了董卓的赏识,最终成为董卓的真正心腹。

但是王允知道,那基本是不可能的。

不论吕布做什么,这个结果最终都不会出现。

反倒是他做得越多,错的越多。

吕布若是承接了这个任务,可谓是多做多错,少做少错。

他若是在这件事上搞砸了,董卓会讨厌他,西凉军诸将会落井下石。

他若是在这件事上做的好了,则声名大振……

董卓会防着他,西凉军诸将还会落井下石。

这就是他从打投奔到董卓麾下之后,就会面对的现实,但吕布看不到,

而且司州那个地方,其实是一个极为敏感的地方。

那里地处各方势力的交界,是一个被各方势力紧盯的区域,很容易牵一发而动全身。

王允有预感,吕布一旦过去了,一定会引起关东各方势力的连锁反应。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