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天空中即将散尽的璀璨,好似那橘子洲头的烟花灿烂……
可惜,他已不知多少岁月,未看到此动人美景!
“吧嗒……”
一枚黑绶铜印,落在丘志清身前,砸出一个不小的坑。
也把他从美好的回忆中唤醒,果然,过去种种美好,都会在你记忆中深埋,等待再次遇到感动的刹那,将其唤醒,与此共鸣!
弯腰,捡起这枚铜印,小心的将其擦拭干净,将其挂回腰间。
看来,以后经常把官印带在身上,还是很必要的,不然不知道什么时候便会来个幺蛾子,要他小命。
第二日,熹平四年,七月初一!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又是美好的一天!
一大早,丘志清刚做完早课,临时营地中,便热闹起来,他们要收拾东西,准备再次前往采石场干活。
来都来了,自然不可能看都不看一眼,便直接回去。
站在亚武山采石场边的山峰之上,前方光幕闪动,很快便把亚武山探查一遍。
果然是个风水宝地,难怪可以被腾蛇当做幼崽的居所,不知道这是被遗弃的可怜娃,还是孤儿,如果是前者,那就麻烦了……
中午时分,丘志清便骑着自己来时的战马,回到华阴县城之中!
而亚武山采石场中,渐渐流传出了一个,华山金天王三公主,受县令相邀,下山除妖的传说……
……
丘志清回到了正常的县令生活,教教书,劝农桑,推广他的新粮种,同时亦是修炼斡旋造化,争取弄出新一代的粮种!
例如今年,在三辅和弘农大面积遭到螟虫之灾时,仅华阴一地,并未发生大面积减产。
反而略有增产,同时也让丘志清获取了一批新的粮种,以待明年推广之用!
不过世事无常,虽然没有减产,奈何也没能享受到中央政府的免租补贴。
也挡了豪强们敛财搜刮之路!
于是在熹平五年,二月!
也就是丘志清来此的第六年,他因为政绩卓越,治理华阴,开采石碑工作,做的井井有条。
因此在部分“有识之士”的推荐下,丘志清交接了华阴县令一职,随着洛阳前来押解石碑的队伍,前往洛阳接受他的新工作。
石碑已经打磨成型,一丈高,四尺宽,一尺厚,重六千斤!
需要五匹挽马,才能拉动载有石碑的大车。
也就是说,这里石头的密度,要比他所知的,高了至少三倍。
而且这么大的石碑,成品率也低,难怪那么多人,辛苦半年,也只是打磨出二十多块!
三月初,丘志清第一次来到洛阳,原本以为太原那等州城就已经算是了不起大城了。
可与之洛阳一比,这差距便立刻显现出来。
城高仅二十丈左右,不算太高,可丘志清一进洛阳城中,体内仅能动用的那点法力,直接被禁锢,无法调动分毫。
连阳神都近乎无法出窍。
此时的洛阳,位于洛水北岸,一眼望不到头。
丘志清竟有一种找个机会开法眼看看的想法!
不过他不太敢,有了三圣母的教训之后,他便再也不太敢开法眼乱看,还是找个机会,出城后用圆光术看个过瘾。
穿过长长的城门洞,眼前豁然开朗,中间是宽大的道路,两侧是坊门。
大大小小的坊,犹如城中套小城一般。
目光所及的尽头,便是高大的宫城区域,流光溢彩,金碧辉煌,煞是耀眼,不过却又一道高墙,将宫内外分隔成两个世界……
丘志清办完手续后,便直接去太学报道。
他现在的官职是少府辖下属官,挂职吃干饭的包工头!
主持熹平石碑篆刻工作的,理论上最高领导人是蔡邕,蔡邕现在名气很大。
官也比较清贵,是皇帝的近臣。
蔡邕的工作,主要是校对书籍,这可是个难搞的活计,各家各派对自家的理解,那是寸步不让!
你选了这边,便要得罪了另一边,你要是两边都采纳,那便是两边都不讨好……
而今气冲冲的出来,显然又是谈崩了,出来透气……
见丘志清站在门口,看着里边之人争吵。
虽然心中不耐,但还是客气的询问了一番丘志清的来意。
这已经是丘志清来到洛阳的第二天,第一天去报道,第二天便谁在太学之中。
因为他没地方去,也没钱住店。
今日过来,便是询问经文校对之事,有校对好的,他好拿去开工刻印!
没想到,丘志清自报家门后,蔡邕却是一脸好奇的看着他……
“伱就是那个,人人称颂的神医县令?尔即有如此本事,又何须给那等阉人进贡?好生为官,造福一方,自有升迁之时!”
说罢,袖子一甩,便要离去。
丘志清一闪身,拦住其去路。
“蔡议郎这是何意?且某是来询问经文校对进度,你不答也就罢了,何故口出恶言呢?”
见丘志清虽然拦住自己去路,却是并无不愉之色。
想来真的是来谈论工作的!
蔡邕不由有些心下羞愧,思及自己在里边受了气,出门便对无关之人,口出恶语,实非君子所谓!
丘志清有些愕然,看着眼前的大名人,刚刚还对自己恶言相向,而今又对自己施礼道歉。
他有些摸不着头脑,难道是校对经文压力太大,导致精神失常?
丘志清决定拉他一把,听一听他的倾诉……
没想到这一听,两人却是越聊越投机,原来蔡邕亦是从县长干起。
和丘志清还是同一年入世,不过他是靠着名声,一路升迁到中央,而丘志清,则是靠着“卓越”的政绩,被那些人抬走的!
两人对当下外边的情况,都很不看好……
不过丘志清对蔡邕那套天子无德,导致天下灾变频频,百姓流离失所,的理论很是不看好。
丘志清认为,是政府无作为,导致百姓流离失所!
至于灾变频频,是否因天子失德,这个他保留意见,毕竟他又没见过当今天子。
接下来的时交往中,蔡邕发现丘志清亦是很有学问,每每对各家版本的经典,都有自己读到的见解。
久而久之,两人越发投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