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熹八年,冬,十一月初。
睿贵妃苏氏于承禧宫诞下一子,玄帝大喜,当即宣布封苏氏为后,待皇长子满月之期行封后大典。
朝野内外皆为仅余一月之期的封后大典积极准备着,宫中恭贺睿贵妃产子与封后的贺礼已如流水般送进去,宫外苏家府邸的门槛在短短几日间险些被人踏平。
而与此同时,与神龙国可谓一衣带水的玄武国,却传出暴发政变内战的消息。
据传,当年因母妃是神龙国婢女而丧失继承帝位之权的睿贤王玄灼,趁烁帝离宫狩猎之机篡位夺权。待烁帝收到消息带着亲卫回京时,整个京都早已被蓄谋已久的睿贤王彻底掌控,并以手中所掌控的玄武国大半兵权,生生将烁帝逼得节节向东败退。
原本玄武国发生政变与神龙国并没什么干系,甚至就此消彼长的形势而言,玄武国越乱对神龙国越是有利。
不过被逼到绝境的烁帝,竟然抛开脸面亲笔休书一封,派身边重臣亲赴神龙国皇都来向玄帝请求支援,并用扬扬洒洒近半篇文字细说了他与玄帝生母曾经的交情,以求借此得到玄帝的援助。
龙璟溟看过求援信的第二天,便在早朝时当廷先是严词谴责了玄武国睿贤王谋篡其兄长帝位的狼子野心,而后便宣布要发兵襄助烁帝重夺大权。
“臣觉得他国政事本国不宜参与,更何况是要借兵相助,此事还需从长计议。”
最先表明反对态度的,却是掌握着军政大权的新晋太尉苏忭,而苏太尉这一反对,立时便惹来过半朝臣的声援支持,纷纷赞同拒绝借兵。
见状,龙璟溟霎时气得面罩寒霜般难看,森然道:“此等乱臣贼子篡位之风断断不能助长,朕意已决,苏太尉及众卿不必再劝!”
苏太尉坚持道:“臣断不能看着圣上因一时意气铸下大错,玄武国内是否当真发生政变还犹未可知,万一此番是玄武国君与睿贤王演的一场假戏,目的便是引我军入瓮借以削弱我军之势,进而趁机侵我国土呢?”
已然接替风万全晋为丞相的前御史大夫南宫敬泰,随即接言道:“臣以为苏太尉所言极是,还望圣上三思而后行,若借兵玄武对本国着实弊大于利。”
众臣自然又是番附和之声,向来厌战多事的众御史更是捶胸顿足地极力反对,即便是向来好战的武官皆是大半不赞同出兵。
不过倒也并非所有的臣子都表示反对,以上官太仆为首的玄帝一手扶持起来的官员,便在此时显露出忠诚度来。
“圣上,臣以为诚如圣上所言,乱臣贼子大胆篡位夺权之风断不可涨。”上官太仆越众上前,“而此番既是玄武国君亲自相求,本国若是借兵助其重夺帝位,必然对两国日后百年的太平安稳多有助益。”
随即,几乎皆是没有显赫家族背景的一批青年才俊们,立时附和赞同借兵玄武国,不过这其中惟独缺了京兆尹钟正。
朝堂之上,两派官员为是否借兵吵得不可开交,高座鎏金龙椅上的玄帝始终眉头紧锁抿唇不语。
想必他心中除了气恼反对者,也在暗自庆幸自己及时警觉五大家族的权倾朝野并及时出手铲除祸患,同时培养出一批忠于自己的新势力,否则迟早他这帝王权势要被这帮有着累世功勋的老臣们架空!
不知谁先在这场唇枪舌剑的口水战中提到了飞龙大军,上官太仆当即提议道:“圣上,若是南宫丞相与苏太尉坚持不肯出兵,臣请圣上动用‘飞龙令’调遣飞龙大军,到时候必能助玄武国烁帝一举重夺回江山大权!”
飞龙大军不仅在神龙国内,就算放眼整个归元大陆也是个传说般强大神奇的存在,而颜氏覆灭后,众人理所当然的以为飞龙令定是被玄帝收回,上官翼也并不知道那飞龙令其实不久前才刚被龙璟溟抢夺回去。
苏太尉闻言,立时神色激动地跪拜道:“圣上三思,飞龙大军断不可轻易动用!”
持反对意见的众臣随即纷纷跪倒,齐声劝戒玄帝莫要因玄武国内政便动用飞龙大军,否则只怕激起民怨天怒。
“朕既然手握飞龙令,便有权利调动飞龙大军,借兵玄武国烁帝平乱更是理当算作替天行道,何谈会激起民怨天怒?总之,朕意已决,再敢出言阻挠者朕必重罚!”
可龙璟溟却显然被上官太仆说动了心思,不过他更主要的是想让众臣明白,他绝对不会被任何人牵制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