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采购同事(1 / 1)

红黑大陆 乌吾五 2446 字 2022-04-09

这天晚上开会的时候,周中平告诉大家下个星期国内采购部将会有两个同事梁康和龙驰来安哥拉调研市场一个月。

这两个人李言在采购部实习的时候都有打过交道,梁康是公司老板娘的外甥,虽然年龄和李言差不多大,但是可以算是公司的鞋部资深老员工,现在是国内的采购经理。

从工作能力来说,人也还算认真负责,毕竟因为身份关系,造成什么后果都会有人兜底。

所以国内国外上上下下都对他忌惮三分,表面只称他后生可畏,敢想敢干。

在众多赞美声中,梁康也觉得自己年轻有为,才华横溢。

不过在公司,年长的不愿意和他玩,年轻的顾及层级关系,所以梁康在公司也颇为孤单。

龙驰是江西人,尖嘴猴腮,精明能干,七窍玲珑。

进公司没多久,就和梁康打成一片。喝酒唱K泡妞打牌,鞍前马后死心塌地。

两人好得就像穿了一条裤子,有梁康出现的地方必有龙驰作陪,不少从梁康处确定下单的款式都带着龙驰的风格,甚至很多时候龙驰就可以直接拍板决定下单。

龙驰在进公司之前是家鞋工厂的打板师傅。

一般接非洲单子的工厂多是家庭作坊式的,也有做得比较大,但是和走欧美单或内销鞋厂差距还是比较大的,毕竟对鞋的材料和做工,走非洲的要低廉和粗糙得多。

虽然从走非洲路线的工厂来说,板师相当于品牌设计师。

但是从一个板师来到公司后一跃成为采购主管,虽然的确带来了很多工厂资源,但是上升速度和路线明眼人都看得清楚,所以公司内部对龙驰还是颇有微词,提起他常嗤之以鼻。

两个在公司都处于人缘边缘化的人能走到一起也是理所当然了。

李言之前虽然也在采购部,但是因为两人并不常驻某个采购部,所以大部分都是网上的工作交流,只在公司聚会和出差的时候见过几面。

梁康每年都会来安哥拉几次,有时甚至能呆上好几个月。

在安哥拉工作的员工除总监级别外,都是1年一次休假,一次整整一个月。

梁康一般都是想来即来,想走即走,十分自由。

龙驰则是第一次来安哥拉,据说是他强烈怂恿梁康安排自己过来调研市场,特别是对何加帆最近一直反应的款式同款问题的调研已经迫在眉睫。

其实两人的到来对于这边鞋部的员工来说基本上没有什么影响,只是会和何加帆的交流多一些。

所以大家面无表情地听完,散会以后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去了。

散完会,何加帆和李言来到一楼例行“学葡语”。

小半个月过去了,李言的葡语也不见比刚来的时候好到哪里。

好在她也不在意,反正店里翻来覆去就是那些内容,如果额外要聊天的话,大家连比带猜,黑工们也会挑MsLi能听懂的句式表达,所以居然也没有太大障碍。

李言好心提醒何加帆:“要来的那两个人,特别是龙驰,人鬼精鬼精的,你别被他套进去了。”

何加帆不屑地说:“梁康来过好多次了,龙驰我在网上也经常交流着,人品如何暂且不论,业务能力还是有的。

和别人打交道并不定和每一个人都要掏心挖肺地深交。

就事论事就行了,能混到这一步的身上还是有点可取之处的,别老盯着别人缺点看,多挖掘一下他的优点。”

李言瞪大眼睛:“还挖掘他的优点?这种人我最看不惯了,躲都躲不及,你可别傻乎乎地掺合到里面去。”

何加帆扑哧一笑:“看你被吓得,我自有分寸。”

正你一句我一言地斗着嘴,苏运乘刚好下来找鲁大姐商量买菜的事情。

看见两人聊得卿卿我我,表情古怪地问:“这么晚了还在讨论工作呢,这个小角落够隐秘的啊。”

李言略显尴尬,何加帆不紧不慢地问答:“是啊,店里工作需要好好讨论一下,你早点休息,一天忙上忙下的也怪累的。”

苏运乘脸一阵红一阵黑,想用点俏皮话回顶一下,一下子想不到合适的,似冷笑非冷笑地哼唧两声就离开了。

李言一捣何加帆:“你看小苏刚才那样子,偷鸡不成蚀把米。”

何加帆说:“他总那阴阳怪气那劲。只要你过得比他好,他就受不了。少掺合他的事才是真的。”

两人越聊越晚,直到有人要下来关发电机断电,才依依不舍地分开。

没过几天,梁康和龙驰抵达安哥拉。

先在驻地住了三天,常驻安哥拉的二老板和梁康的舅舅即大老板当初共同闯荡内战结束后的安哥拉,可谓是同甘共苦、出生入死的交情。

外甥来了肯定要好好招待一番,龙驰也跟着沾光和高层们喝了好几天酒。

等到叙够旧情,梁康和龙驰浩浩荡荡地到达了驻地。

周中平让鲁大姐在三餐外再额外准备几个炒菜作为招待,拉上苏运乘、谷星几个作陪。

本来想着和工作有关,还叫上了何加帆,但何加帆借口受凉头痛需要休息推辞了。

鲁大姐做完回到屋里骂骂咧咧,李言借关心鲁大姐之名含沙射影地附和着。

鲁大姐无处发泄情绪,只好在院子里大骂正在打闹扑腾的本本和拉拉。

第二天,梁康和龙驰来到卡拉巴姆市场和何加帆一起调研市场。

梁康是卡拉姆巴市场的老油子了,所到之处倒娘无不欢欣鼓舞,梁康更是相当享受这种众星捧月的感觉,没事就在市场里和倒娘们泡在一起。

龙驰虽然在国内油嘴滑舌,但是在葡语学习上天赋尽无,不仅最基本的数字都抖搂不清楚,更不要提和人交流沟通,十分憋屈。

梁康此时春风得意,顾不上自己的小跟班,没注意到他的小伙伴已经哑火已久。

不得已,龙驰只好缠着何加帆让他带着去市场或者和倒娘们交流时充当翻译。

于是何加帆呆在店里的时间少了许多,这让李言对龙驰他们更是不满,出来进去的都拉着个脸。

虽说葡语不甚灵光,但是龙驰还挺能跑。

借着何加帆的帮助卡拉姆巴区、比耶区甚至市区葡萄牙人、巴西人的店铺都跑了好几趟,把安哥拉市场他负责的鞋类品类摸得有条有理。

能入梁康法眼的人,还是有那么点本事的。

何加帆本来对他也没有先入为主的印象,所以几天下来,龙驰已经加帆长加帆短的不离何加帆左右了。

没有何加帆在店里,李言在店里略感无聊。

这天在店里,李言正在电脑上根据这几天的销售情况,准备从基地调一些货来卖。

公司在罗安达的郊外租了一块近百亩的地,四周筑起高耸的围墙和电网,在里面兴建了仓库和基本生活设施。

基地大门口甚至还设有眺望塔,由雇佣的保安背着枪24小时巡逻在高塔四周。

李言在刚来的时候曾经去过基地参加过公司聚会。

站在空旷的基地内部,非洲的云看起来特别低,仿佛伸伸手就能摸到层层叠叠的它们。

在辽阔低沉的天空下,广袤赤裸的非洲大陆一览无遗,李言在燥热的空气中激激然打了个寒战,一种无边无际的恐惧油然而生。

李言们驻地新来的小狗本本和拉拉就是来自基地的母狗罗菲亚的崽子。

罗菲亚十分凶猛,从小就被中国人驯养,据说看见黑人就往上撕咬,本本和拉拉当初来到卡拉姆巴驻地目的也是为了看家用。

这种罗威纳犬长大后动作迅猛,气势强悍,是世界上最具有勇气和力量的犬种之一,是十分杰出的护卫犬。

作为一个中转物流基地,当店内库存量大的时候,可以把集装箱直接卸货到基地的仓库里。

等到店内库存缓和或者销售需要,则按品类用货车调货出去,这样大大缓解了一线店面的库存压力。

而且周边中国企业的基地众多,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团结一致,协同合作。

李言漫不经心地在电脑上滑过各类款式,雨鞋该进一些了,其余好卖的款式也不能一次都调过来,慢慢卖,勾着倒娘们的心,让她们好天天过来逛逛。

店里使用的电脑不知道是谁淘汰在这里的,因为怕遭贼人惦记,所以此电脑注定好不到哪里去。

开机需要至少10分钟,打开个文档也需要预热一下,着急的人要是用到这个电脑不被急死也要被气死。还好何加帆和李言平时只是用来打开文档而已。

李言偶然还在电脑里发现了一整套俄罗斯文学名著电子版,没事的时候她就打开电脑看会《安娜·卡列尼娜》,在罗安达进修一下文学素养。

正在心不在焉地浏览着文档时,一店的倒娘妈妈迪尔茹鬼鬼祟祟地出现在办公室门口,朝李言神秘地招招手。

李言奇怪地从电脑屏幕前抬起头,想起迪尔茹之前在一店的戏精做派,又联想到最近也没有什么新货,本想假装自己很忙的样子不搭理她。

谁知道迪尔茹已经按耐不住,恨不得一把把李言抓出来的样子,跺着脚喊“MsLi,MsLi,你出来一下嘛,出来嘛。”

李言耳根子软,眼看装不住,叹口气推开电脑不情愿地起身来到门口。

心里想着一会儿再给何塞强调一下店内规矩,没有她的许可乱七八糟的人不准进来,这一天惊喜不断的谁受得了啊。

迪尔茹看李言近到跟前,二话不说,抓起她的手就往店外走,李言吓了一跳,看她眉开眼笑的样子也不知道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到了店外柜台处,一个穿白衬衣黑裤子的高个黑人男人彬彬有礼地给李言打了个招呼,然后问迪尔茹是否可以开始了。

李言堕云雾中,迪尔茹连比划带解说,她才注意到高个的脖子上挂着一个相机,是国内那种古老的胶卷式的相机,现在国内基本早已不见这种款式,基本上已经换成数码的了。

迪尔茹迅速整理一下衣服和发型,满面带光地坐在早就摆好的椅子上。

李言才发现今天的迪尔茹衣着十分隆重,从半边上半身到下半身裹缠的花布质感上等,花样大气,头上也缠着相似花色的花布,但又不是普通的包裹而是在头上缠成一朵花的样子,和英国上流社会的帽子有异曲同工之妙,整个人显得繁花似锦又时尚大方。

李言被这幅打扮震惊住了,不明白这种要办喜事的装扮和把自己薅出来有什么联系,难不成还要搭个份子钱不成?

还没等她回过神来,已经端坐好的迪尔茹不由分说地把李言拽到身边,双手环抱住她,示意摄影师可以开始了。

然后指示李言盯好镜头准备微笑,李言稀里糊涂地朝镜头一笑,快门“咔嚓”按下,拍下了两人的合影。

迪尔茹满意地站起身,告诉她等照片洗好了一定亲自送上门,然后和众人打完招呼,喜笑颜开地回去了,留下莫名其妙的李言站在原地。

后来次数多了,李言才发现,罗安达常常会有这样一种专做摄影生意的生意人,他们挂着相机走街串巷,遇到需要拍照的人就停下,帮他们拍照,随招随停。

一张照片价格在500宽扎左右,加钱还可以镀膜,拍之前交一半,等照片洗好了送上门再付剩余尾款。

因为价格不算便宜,所以大家基本上会几个人一起合拍,再AA制分摊费用。

因为拍的都是大家即时的工作场景,所以十分受欢迎,只要这种摄影师上门,生意基本不会落空。

迪尔茹的照片不到一个星期就送到了李言手上,是一张普通的6寸照片。

照片中的迪尔茹笑晏盈盈,李言则略显紧张,在她宽厚手掌环抱下,李言看起来就像被抓来伺候夫人的小丫头一样。

因为两人肤色差异过大,迪尔茹的肤色被调成了浅棕色,李言整体有点过度曝光,显得比平时的自己白了好几个度。

不过这是李言第一次在非洲拍摄这种照片,她感觉十分新奇,见人就拿出来炫耀。

何加帆不以为然:“我和倒娘的合照比你多多了,我都拍腻了,不像你这么没见过世面的样子”。李言认为这是他嫉妒的一种表达而已。

习惯以后,店里只要有员工和倒娘邀请,李言都欣然前往,还时不时地给摄影师提提方位和光线的意见。

凡事被邀请的人惯例都不用分摊拍照费用,所以李言也乐得参与,毫不在意照片里已经白得不真实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