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家海这番举动让旁边的郭永维很是诧异。
他的老师虽然称不上权威,但因为之前的经历也算是见多识广,其他方面郭永维不敢说,有关船舶方面的东西,很少能让他的老师有什么震惊的地方。
毕竟他们干的就是这方面的前沿领域。
可眼前的东西却让他的老师显得很激动,这让郭永维很是不解,现把眼睛摘了,用手绢好好擦了擦,又带上眯着眼仔细看了看汪家海窝在手里的东西。
质地像橡胶,但又比橡胶更硬,有些陶瓷方面的体制;可要说是陶瓷,却又比传统印象中的陶瓷更软,更有韧性。
至于颜色方面就显得平平无奇了,灰啦吧唧的,就算扔到大街上估计非金非铁的,就算是捡破烂的都会嫌弃的一脚踢进垃圾堆。
可就是这么一个毫无美感,瞧不出啥质地的玩意,却让自己老师的手都有些颤抖,郭永维见状不由得心里嘀咕,这东西看来不简单,可就近是个啥?自己咋就不知道呢?
“老汪,你别埋汰人啊!”
这个时候范嘉航掸了掸公文包上的灰尘说道:“我们株江厂啥时候在关键材料上靠过别人?再说了,这东西就算我们想买,欧美那些发达国家卖嘛?”
“那是你们自己造的?”汪家海一脸的难以置信。
“那你以为呢?”范嘉航一脸的理所当然:“你在这方面比我研究的深,什么情况你不知道?”
正因为研究的深,所以见到手里这东西汪家海才会吃惊,诧异,难以置信,要知道这东西他在美国见到过一次,那还是跟总部的某个首长访问是看到的。
当时美方将他们隔离在10米开外,汪家海和其他同事只能倾着身子,伸着脖子使劲儿的往里探,这才能看清楚。
而美方的记者就在一旁,边笑着边用照相机拍下他们的丑态。
第二天的美国报纸上便赫然刊载出《中国科学家第一次见到世界上最先进的潜艇声呐,将美国潜艇声呐技术夸了个天花乱坠之外,还不忘揶揄中国科学家没见识,在文章最后还不忘呼吁中国的科学家多来美国交流学习,以便充实自己的见识和学术涵养。
配上汪家海侧身察看与华裔美籍科学家在高等级实验室里工作的对比照片。
其中想表达的意思不言而喻,说实话当时汪家海说不动心那是假的,国内工资一个月还不到60块,去了美国一个月起步就是3000美元。
60块人民币和3000美元,这待遇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更何况美国拥有全球最多的高等级实验室,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科研仪器设备,只要能沉下心来,凭他的能力和底蕴,想出几个高水平的学术成果并不难。
有名又有利,试问谁不心动!
不过最后汪家海还是按捺住出国的心思,留在了国内,倒不是不想去,而是他想起了当年他导师的一句话:“腰杆子不硬,去哪儿都是白搭,所以我才从国外回来建设自己的祖国,所以别听那帮老外瞎哔哔,他们说得这么好,怎么不把核潜艇给咱们?所以,小汪同学,擦亮眼睛看清本质,没有实力就没资格在这个世界上大声说话的!”
正因为如此,汪家海留在了国内,沉下心去了研究所。
可他的许多同事却经不住诱惑,去了美国,其中几个发展的还不错,甚至有一位还进入了某个水声声学研究实验室,并取得及其可喜的成果,几篇论文都发表在世界权威的水声声学期刊上。
其中一篇还作为礼物寄给了留在国内的汪家海,也正因为如此,汪家海才知道当年侧着身、伸着脖子看得东西叫做压电橡胶,而他另一个别称就更加直观——潜艇之眼!
“老师,这是什么?”
郭永维不知道汪家海被范嘉航的一席话勾起了浓烈的思绪,见其许久不说话,便开口问了一句。
沉思的汪家海闻言也终于醒悟过来,笑了一下缓解了尴尬:“哦……这是压电橡胶!”
“压电橡胶?”郭永维皱了下眉:“这与压电陶瓷有什么区别!”
“它们都是水声转换器的核心材料,同时也是声呐设备的关键组件,尽管如此,两者的区别也非常的大,通常情况下一般的压电陶瓷可以在100米左右的水深正常工作,再深的话会因为海水的流体的噪声和背景杂波干扰,而变得不太灵敏。
而采用压电橡胶却不存在这个问题,根据美国人的试验,最大可以在500米左右的水深进行高精度定位,并且还可以进行较远距离的水声通信。
所以美国最新批次的核潜艇都采用这种材料作为其舰壳声呐基阵的主材,不仅如此,由于压电橡胶自身吸声的属性,如今欧美发达国家正在研制的潜艇舷侧阵声呐的主材同样普遍选用压电橡胶……”
汪家海将手里的压电橡胶举在眼前,对着自己的学生洋洋洒洒的介绍起这种近些年才在欧美海军潜艇中开始应用的全新水声声学材料。
洋洋洒洒的算是如数家珍。
这让是放在其他人,估计还真就说不清楚,得亏那位出国的同事寄来的论文,让汪家海着实是长了见识。
可也仅见于见识。
因为他也没见过压电橡胶,倒不是不想弄一些也研究研究,而是这东西金贵得很,全世界也只有美国有相应的生产技术,连英国、法国这样拥有核潜艇的国家也得从美国进口这种关键材料。
苏联方面听说有这方面的研究,可因为投入太大,工艺太复杂,与其自身简单粗暴的粗狂风格不符,中途放弃了,然后便沿着老旧的压电陶瓷这条路子狂奔而去,至此一去不复返。
七十年代苏联潜艇在这方面与欧美国家潜艇还算难分伯仲,可自从美国海军核潜艇开始装备潜艇舷侧阵声呐后,双方在水下的态势感知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为了弥补双方的差距,苏联只能加大潜艇的吨位,增加声呐的功率,希望用大功率来弥补精度上的不足。
问题是,潜艇的吨位一大,成本也呈指数级飚起来。
但苏联没办法,搞不出精巧的压电橡胶,就只能用些多花钱,却见效差的本办法。
连世界两级之一的苏联都搞不定,国内就更不用说,所以在跟自己学生简单的介绍一番后,汪家海便就这手里的压电橡胶,再次看向范嘉航:“你确定这是你们自己做的?”
范嘉航却是哈哈一笑:“你这个老汪,还是不到黄河不死心的老德行,不信等会儿跟我去材料车间瞧瞧不就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