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故意挑拨 探问【2】(1 / 2)

付瑞海的话又把皇甫夜逼得无话可说,仔细想想,也是这个原因,自己担心的也是这个问题,李丰的死让他非常不安,这几天总是做梦陈雪音哭着埋怨他,惊得他一身冷汗。但一想到曹若燕说的事情-----陈雪音和付瑞海之间的关系说不清楚,他就觉得气愤。轻咳一声,又问道:“你和陈雪音见过几次?”

“皇甫兄怎么突然问起这个,难道还是怀疑我和陈雪音有关系?”

“没什么,就是随便问问。”皇甫夜观察到付瑞海的神情有些不自在,心里很是不舒服,难道自己和曹若燕的猜测没有错,他们果然有…….一想到这些,不由地板起脸来,“怎么,不能说,是不是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

“皇甫兄说的这个‘不可告人的秘密’不知道指的是什么,如果是我和陈雪音的关系,那我可以告诉你,我和她没有什么关系。你可不要随便相信有些人的胡言乱语,小心中了别人的离间之计。”付瑞海意喻所指。

离间之计?说的是曹若燕吗?皇甫夜心里忐忑,不知道该不该相信。可是曹若燕为什么要挑拨自己和陈雪音的关系,没有道理啊?曹若燕喜欢的是付瑞海,这是他刚刚知道的。也看得出来,曹若燕非常信任他,不然也不会把这件事告诉他,那么付瑞海说出这样的话又是什么意思呢,难道也想挑拨他和曹若燕的关系?不行,不能相信他的一面之词。“这么说,你是不想承认了?”皇甫夜再次问道。

“什么事情都没有,你想让我承认什么?”付瑞海不卑不亢地反问道。曹若燕究竟在他那里说了什么,让皇甫夜在这里不依不饶的?付瑞海看着皇甫夜,心里非常着急。他这个样子,陈雪音如果和他在一起,会不会受欺负?

“如果你不承认,我就把这件事告诉曹大人,你觉得他会怎么样?”皇甫夜再次威胁道。

付瑞海并不惊慌,回过头来,淡淡一笑:“如果我是你,我早就把这件事告诉曹大人了,那样的话,也许可以很快找到陈雪音。为什么不说?我就奇怪,你既然怀疑我和陈雪音有关系,为什么每次曹大人让我去寻找陈雪音的时候,为什么不阻拦?”

“这-------”皇甫夜犹豫了一会,才终于说道,“你是曹大人的得力干将,曹大人非常信任你,如果没有证据,我说了,曹大人也是不会相信的。”

“那你今天为什么又来找我,是来威胁我吗?如果是的,那你就大错特错了,我付瑞海不接受任何人的威胁,尤其是像你这种没有证据的威胁。”付瑞海也非常坚定地回答道。

“如果只是我一个人的猜测,我是不会来找你的,这也就是我一直没有过来的原因。但是今天,我知道有一个人和我一样有这样的判断,而且是证据确凿,就看你敢不敢承认。”

“你说的那个人是谁,曹大人吗?”付瑞海知道肯定是曹若燕,但还是故作不知地问了一句。

皇甫夜摇摇头:“不是,是曹小姐,如果是曹大人的话,可能在这里跟你说话的就不是我了。”

“曹若燕只是个官家小姐,没见过世面,她的话只是妇人之见,皇甫兄何必当真。”付瑞海在是想提醒他,不要轻易相信曹若燕的话,可他也知道曹若燕就在门口,有些话不能轻易说出来,于是就这样说的不伦不类。

皇甫夜向来非常敬重曹若燕,听付瑞海这样说她,就有些不乐意,于是说道:“曹小姐的确是个女流之辈,可她聪明伶俐、温柔善良,你怎么可以这样说她?虽然这一次她是酒后之话,可我听得出来,她说的句句在理,而且发自肺腑,对你也是一片真心。你怎么可以有负于她,去喜欢一个你不应该喜欢的有夫之妇?”

付瑞海大惊,他终于知道曹若燕和皇甫夜说了什么,吃惊之余,非常生气,忍不住冷笑道:“这样的话你也相信?我和陈雪音根本就没有见过几次,怎么可能有你说的事情?这纯粹是无中生有。就算你不相信我,陈雪音是你的未婚妻,你觉得以她的为人,会喜欢上别的男子吗?”

“我当然相信陈雪音不会喜欢上别人,可是你也不应该喜欢陈雪音。”皇甫夜说完之后,突然觉得自己的话有些霸道,平静了一会,放慢语速说道,“对不起,刚才我太激动了,冒犯了付兄,还请见谅。即使如此,该说的话我还是要说。曹小姐对你情深意重,你不可以辜负了她,让她伤心……”

“我和曹若燕的关系用不着你多说。”付瑞海不耐烦地打断他的话,不给他继续说话的机会,接着又说,“曹若燕说的话你最好不要当真,我们俩的关系没有那么亲密,我只把她当成我的妹妹,仅此而已。”

“恐怕没这么简单吧,你是不是见到陈雪音以后才有这样的想法的?”皇甫夜不甘心地问道。

“皇甫夜!”付瑞海厉声喝道,“我把你当成客人,对你也算是客客气气,你说你想了解情况,我就让你进来。可是你看看你问的问题,毫无依据、胡乱猜疑、无中生有。我警告你,如果你再问这样的问题,请你出去,我还有其他事情,恕不奉陪。”

“你以为我怕你吗?”皇甫夜也站了起来,提高声音,说道,“如果不是曹小姐再三请求,我早就把这件事告诉曹大人了。自从第一次那个道士把陈雪音从你手里救走,我就觉得不对劲,而且你找了这么久也没有找到他们的下落,我更是怀疑;今天一听曹小姐说的话,我基本上已经肯定了。不过你不想承认,我也不逼你。你说你和陈雪音没有关系,我就给你一个机会,让你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