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土岗村谁家要是有辆自行车,比今天有辆汽车还引人注目。大家看你的眼神都放着亮光,你仿佛是从富庶的另一个星球归来。你身上的每一件衣物都让人看了又看,似乎你满身都充满珠光宝气。
那时每年一进入冬季,土岗村的人就进入冬闲季节。有三个多月的时间,人们无所事事。有的家庭一天就吃两顿饭。有的人家一觉能睡到上午十点钟。没有电,没有娱乐活动,生孩子却会出现高峰,这就出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越是贫困的地区,人口增长越快,越是贫困的家庭,生得孩子越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也有少数家庭,利用冬闲出外打工,因为他们有一套谋生的手艺。林二傻就是其中的一位。每年冬闲,他都要下山西打工挣钱。有一年,他弄回来一辆二手自行车,有五六成新。就引起了全村的轰动。
“下山西”,这是当年土岗村的村民外出打工的代名词。有的人下了多半辈子山西,山西究竟在什么地方,他不知道,山西是个什么样的风貌,他也不知道。因为他根本就没有到过山西。有的人只是跑到牛城市西郊的半山区,在那里找点活干,也就成了下山西。
这林二傻名字叫二傻,实际上人很精明。有人说他精过了头,不论和谁打交道,林二傻从来不是个吃亏的人。父母给孩子起个难听、难看的名字,这是一种传统习俗。据说这样的孩子好养活。农村贫穷,好不容易有个孩子,谁不怕夭折?当大人的伤不起。可怜天下父母心。
有了自行车的林二傻,用车带着孩子老婆下地,轻松自如,带着粮食去磨面、赶集买个东西,来回一阵风。人们发现,这自行车在农村很适用。既能解决交通不便的问题,还能解决不少运输问题,让人节省了力气、节省了时间,比单纯开个“11”号强多了。
大年初二,闺女回娘家拜年,一家四口过去都是赶个牛车,又慢又麻烦,还要照顾牲口吃喝。这自行车也是带着一家四口,又轻便又快当。那些耄耋老人看在眼里,喜在心上,不住口地赞叹:“还是现在好。这比赶牛车不知要方便多少倍。”
自行车刚刚在土岗村落户,大几千口人的村子,只有有限的几个家庭买了自行车。
谁家有个自行车,就会被东家借,西家借,自行车就没有个闲置的时候。
石蛋蛋是个一米八高的大个子,那两条大长腿几乎占了身高的三分之二。他是最早购买自行车的家庭之一。那自行车在他的两条大长腿下,就象个儿童玩具。他骑自行车,从来都是先坐上去,然后一抬腿,蹬起车来就走人。
因为常有人来借车,还因为借车,引发了邻里之间的矛盾:“什么远了近了”,“不亲了”,“不讲情面了”,“看人下菜碟了”……
把自己心爱的车借给人家用,还赚回来一大堆不是,这石蛋蛋一气之下,将自行车的一个车把锯掉了。他想,这样就不会有人来借车了。
既然你能一只手骑自行车,那一只手骑车的也大有人在,还是有人前来借车。
他来了个一不做二不休,于是,他把另一只车把也锯掉了。这样一来,借车的人的确是没有了。没有车把的自行车的确不好骑。那车技的确降服了很多人。
事情总是有一利就有一弊。自行车没有人来借了,这没有双把的自行车,它的使用价值也大大地降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