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这个想法与当前的现实相违背。
分封制之所以能够在帝国大行其道,主要就在于这种制度结构惊人的稳定性,采用分封制能够迅速平复国内因为政权更迭和政策失误导致的混乱,这也是当初文皇帝选择采用分封制来平复武帝杨统给帝国造成的毁灭性影响的主要原因。
然而这种制度的缺陷同样明显,中央政权对地方政权的控制力严重不足,只要中央政府稍微变得虚弱地方政权就会开始互相兼并造成地方割据,这种不治之症发展到晚期必然出现强力地方政权尝试把中央政权变成自己的傀儡比如董麟,或者更强力的地方政权试图取中央政权而代之比如杨希恩。
高克俭不能也不愿让自己参与建设的新皇朝重蹈覆辙。
既然旧的道路被确证是一条死路,选择哪条新道路就成为高克俭不得不去面对的难题,本来这个难题应该由定远府的最高统治者杨希恩去决定,他却一次又一次地逃避了由自己做出决定。高克俭能够理解杨希恩的心情,也没有因为杨希恩的逃避对自己的主公产生任何不满情绪,他跟随杨希恩的时间已经很长,知道杨希恩从一介没有继承权力的世子摸爬滚打到现在的权势完全是命运的偶然,而推动杨希恩走到这一步的只是个幼稚但坚韧的理想,而非老谋深算的全盘计划。
没办法,谁让自己是杨希恩最信任的谋士呢?自己在决定追随杨希恩的时候就已经下定决心要帮助他改变这个帝国。
早在人类来到大室女座这片新天地之前,人类就已经在旧地球和银河系中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其中有所缺损,但很大一部分还是被忠实地记录了下来。高克俭深知以史为鉴的道理,也曾经在立志时就研读过人类在过去曾经走过的政治道路,其中在保持帝制且不采用分封制度的情况有两种。
第一种是确立帝国宪法,允许帝国公民以某种形式选举或推举出自己的行政长官,当然这些行政长官有受限的任期且直接对皇帝负责,所以不必担心他们会像强力的帝国诸侯那般篡权夺位,这种制度被称为君主立宪制。采用这种制度势必会让失去权势的旧领主们心生不满,而且也会激发民间要求进一步扩大民主范围的呼声,别说摇摇欲坠的大汉帝国禁不起如此折腾,就连如日中天的定远府也受不了它带来的地动山摇,所以这个选项立即就被高克俭排除在外。
第二种则是持续强化中央集权,如有必要的话以军事力量压制所有反对声音并将全部帝国领土收归中央政府管辖,并且扩充对内镇压机构实施恐怖统治,将帝国一切权力全数集中于皇帝一身。同时为了防止皇帝怠政或暴政的情况,帝国还要创立一套纷繁复杂的官僚政治体系来适当隔绝皇帝和民间以确保在皇帝不适任的情况下帝国可以依靠这套官僚体系继续运行,这种制度被称为专制君主制,非常类似开国皇帝杨致远在世时采取的制度。
当然了,这种制度同样有其缺陷。首先官僚机构本身就是一套会不停内部增殖的机构,随着时间流逝哪怕是最精简的官僚机构也会逐渐变得臃肿肥大然后给帝国臣民带来沉重的负担。伴随官僚机构的臃肿程度上升,帝国的末梢神经会迟钝直至坏死,当坏死部分到达不可忽视的程度时就会导致外敌入侵或内部革命。另外皇帝本人的资质同样决定了这套政治制度的运行效率,如果出现武帝杨统那样的“千古一帝”,哪怕最精密的官僚体系同样会在皇帝无尽的横征暴敛之下轰然垮塌。
“唔,知道的越多就越意识到自己一无所知么……”难以抑止心中的迷惘,高克俭对窗外漆黑的天空深叹了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