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卷 拂晓之晨_第71章 袁可立的条件(2 / 2)

挽明 富春山居 1622 字 2022-07-13

朕以为,这三种权力应该分散。比如把刑部分成警察、检察、法院三个单独的部门。

而刑部的权力也要延伸到地方上去,现在各县增加的法官一职,朕以为今后应当纳入到刑部的法院管理之下。

而京城巡警局的模式也将会推广到各省,最终由刑部设置的警察部接受管理。”

袁可立的脸上终于露出了微笑说道:“那么陛下愿意把京城巡警局纳入到刑部的管辖之下了?”

朱由检点了点头说道:“朕原则上同意,不过朕只要求一点,负责警察部门的官员必须是武官,且出身于锦衣卫。警察、检察、法院三个部门的负责人,地位相等互不统属,当然他们都会全部从属于刑部尚书的管理。”

袁可立重新把话题转了回去,“那么陛下对于河南的辽饷,会如何处置?”

朱由检双手交叉放在木案上,很认真的对袁可立说道:“陕西是边疆,朕取消辽饷,事出有因,朝臣们也无话可说。但是河南是产粮之地,又是内陆省份,相比起其他地区,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状况。朕应该以什么借口免去河南的辽饷呢?”

袁可立微笑着说道:“陛下才智过人,登基以来想要做的事情还没有失败过,臣以为陛下总是能找到理由的。”

朱由检的脸色有些僵,这位老臣是想要赖上自己了。不过对于河南的辽饷,他也的确是有准备要消减的。

先不说在他的记忆中,起义军在陕西时还是被朝廷官兵追着打的流寇,但是当起义军冲进河南之后,才成为了无法遏制的摧毁了半个大明统治的熊熊大火。

就算他现在所了解的资料,河南地处中原,地形平坦,不仅是北方重要的粮食产地,也是人口大省。

且河南位居南北要津,河南一乱则交通南北的商路也就差不多断绝了。可以说,河南乱则天下乱。

袁可立默默的等待着崇祯的决定,事实上即便是崇祯不答应减免河南的辽饷,他也会支持对刑部进行改革,加强朝廷对于地方的控制。

作为一名出色的官僚,袁可立已经隐隐嗅到天下变乱的味道了。作为一名读书人,他读过的史书上描述了不少乱世来临时的景象。

天下大乱的先兆,莫过于四民各失其业,农人不种田,工匠不做工,各地见不到商人的踪迹,而盗贼蜂拥四起。

袁可立从家乡北上京城时,沿路已经开始渐渐见到末世的景象了。他不是那些不晓世事的书呆子,看到这种情形,就一味的上疏请求朝廷减税。

作为曾经的登莱巡抚,亲自参与辽东战事的高官。他同样清楚,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饷发给辽东的将士们,一旦辽东失守让建奴入关,则关内百姓将会比现在更为悲惨。

他们这些膏粱之家,虽然不会畏惧灾荒。但是当天下大乱,改天易姓的时候,官位、财富一样保护不了他们的家族。“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可不是什么游戏之作。

增加田税则百姓活不下去,不增税则边军粮饷无有着落,这就是大明目前的困境。

袁可立当然认为大明是需要作出变革,以应对前所未有的局面。但是作为一名传统的官僚,他同样不知道应当如何变革,才能减少各地越来越多的流民,和解除大明目前内外交困的局面。

虽然他并不全部认同崇祯的改革方式,但也不反对让皇帝试着去做点什么。

而崇祯对于京城的治安进行严打,并把那些无业游民强制押往郊外进行强制劳动,却让袁可立大感兴趣。

在袁可立看来,强制的把这些游民或是流民看管起来,并组织起来进行劳动,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无疑是减少各地不安定因素的一种有效手段。

他希望能够把这种制度推广到大明各地,从而减缓动乱的到来。

朱由检终于想好了,他对着袁可立说道:“朕对于蝗灾也查阅了些资料,朕发觉蝗灾大都发生在水旱灾害之后,且大都沿着黄河或是其他河流两侧发生。

可见兴修水利,整治河岸边上的荒滩,才是治理蝗灾的根本。且河南是产粮大省,又是人口大省。河南受灾不仅会影响本省,对于邻近的北方各省也大有影响。

朕虽然不能立刻免去河南的辽饷,但是可以把河南的辽饷返还回去,用于兴修河南的水利,和贴补治理黄河的费用。”

袁可立立刻起身,站到一边对着崇祯行礼说道:“老臣代家乡父老,感谢陛下的仁厚之心…”

朱由检松了口气,他知道双方的交易总算是成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