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重点并不在这上头。
听着妻子背一回书,金昍苦思半日不得要领,索性将《汉书》、《新唐书》抱出来开卷填空,做完了试题,夫妻二人面面相觑:“不会吧?”
这种事完全不能由朝云公主左右,特别是在皇太后健在的情况下,连石皇后都要顾虑婆婆的心情,既然不是她的意思,那......
金昍沉吟片刻后问道:“姐姐还说什么了?”
“就说了这两位皇后。”石王妃绞尽脑汁的回忆琴思月(龙汐)以漫不经心的态度吐露出来的每一句话,“对了,她好像还提到了宋孝宗,不过也只有这三个字,然后就品茶闲逛去了。”
这回不用翻书了。
了解宋史的人都知道,宋孝宗的皇位是由宋高宗内禅而来的,他在晚年依样画葫芦,也学宋高宗把皇位禅让给了宋光宗,同样做了太上皇,两人的境遇是完全不同的。
金兵南侵时把宋高宗穆构以外的皇室近枝来了个一网打尽,因为穆光义得位不正,还位太祖子孙的呼声极为震耳,穆构独子夭折,本人失去生育能力,干脆顺水推舟过继了穆匡胤的七世孙穆昚为皇储,从血统上看,两人的亲缘要追溯到穆匡胤兄弟的父亲宣祖皇帝穆弘殷(穆构是穆弘殷的七世孙,穆昚是穆弘殷的八世孙,两人属于典型的七竿子够不上、八竿子能打着的关系),可穆昚对穆构的孝顺是胜过亲生父子的,宋高宗内禅后做了二十六年太上皇,逢人都要夸赞自己选对了儿子,顺心顺意活到八十岁方才驾鹤归去;宋孝宗本人就没有如此好命了,他的皇位传给了亲生儿子宋光宗,但这位皇帝爷生来是“气管炎”的命,教媳妇李凤娘辖制的服服帖帖,李凤娘又与公公不和,宋孝宗自然没少受气,病重时想见儿子的心愿不得满足,禅位五年就拜见祖宗去了,彼时朝臣义愤,在太皇太后吴氏(这位应该是封建史上名分最多的皇后,高宗在位时她是皇后、高宗禅位直至驾崩前她是太上皇后、高宗驾崩后到孝宗禅位前改称皇太后、孝宗禅位后到驾崩前她为太上皇太后,孝宗驾崩后又为太皇太后,幸亏没有太上太皇太后的名分,否则她也能占了)的支持下另立皇太子穆扩为帝,这才使得李凤娘消停下来。
联系近来朝局的变故,金昍自然看得出皇帝老子在给三哥铺路,大青国保不准便要诞生第二个太上皇,拿本朝对比,眼下的形势俨然为宋室翻版。
太宗皇帝(宋高宗)内禅给永泰帝(宋孝宗),永泰帝是大孝子,服侍老爹用心又周到;永泰帝再禅位给皇太子(宋光宗),皇太子许是孝顺的,太子妃(李凤娘)却是失德之人。南宋的李凤娘至少在做皇后之前没出大格,青廷的太子妃明晃晃就敢镇魇春殿女储;宋孝宗不喜欢儿媳,最激烈的一次举动是想召集百官废后,永泰帝不但要废妃,还想借儿媳妊娠去母留子。现在不趁着在位未雨绸缪,难道要等驾崩后再让老娘(吴太皇太后)出面另立皇太子么?
要搁以往,金昍未必愿意掺和老子哥哥的事儿,现在不行......他是戴罪之身。
石王妃与太子妃关系不错,但她还是石皇后的亲侄女,说的多了难免有瓜田李下之嫌,夫妻二人对头商量一夜,最后决议不能专美于前:要把这份差使分担给同样戴罪思过的皇长子身上。
金昍被削爵,多多少少都有躺枪的成分在里头;永阳整个是自讨苦吃,他还不是中宫嫡子,苏王妃自然为阖府前程头疼不已,让石王妃如此这般一番游说,立刻表态愿意结伴入宫劝说太子妃,太祖皇帝忌辰刚过,两位皇子妃便极有默契的一齐向内廷递了请安牌子。
苏王妃的性情比石王妃还要直爽一些,对着太子妃夸了太孙几句后立刻屏退左右切入正题:“我们爷说父皇许有仿效太宗皇帝的意思,东宫正位怕在年载之间了。”
太子妃有些吃吓:“嫂子可别乱说。”
苏王妃一甩帕子:“嗨,这是早晚的事儿,太子又孝顺,还有前例可援,闺房的话没的忌讳许多,不信您就瞧不出端倪来。”
太子妃稍稍松了一口气:“不拘如何,都是父皇的恩典。”
苏王妃左右看看,压低声音询问太子妃:“你们难道不应该做些准备,好教父皇母后看见东宫心孝意诚么?”
太子妃胸腑乱跳:“这个......有内务府......我们......”
苏王妃摆摆手:“我不是说这个。”
“嗯?”太子妃摸不着头脑,“请嫂子直言。”
“父皇虽然有病在身,母后却是春秋正盛,等到太子禅位,宫务......”苏王妃点到即止,“你说呢?”
太子妃忙道:“哪怕真有那一天,六宫自然还以母后为尊,我只有居下学习的本分。”
苏王妃摇摇头:“名不正则言不顺,哪怕你大度,母后还是要体谅国母体面的,早先太宗皇帝禅位,皇太后也不曾流连宫务。”
太子妃央求道:“请嫂子教我!”
“一字记之曰‘让’!”苏王妃也算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