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温回到军营,谢瞳已经等候他多时了,朱温道:“子明(谢瞳的字)还没有休息呀?”
谢瞳躬身道:“朱将军,学生有事跟将军商议。”
朱温道:“子明不必这么客气,都是自己兄弟,有什么话直说就是了,坐下说话。”
谢瞳躬身道了声谢,这才坐下,道:“长安城出了这么大的乱子,幸亏将军及时赶到,要不然后果不堪设想。明日黄王定然会召集各路将领议事,商议下一步的行动计划,朱将军以为下一步义军该如何行动?”
朱温道:“依我看还是乘胜西进,不能让李儇在三川立脚,一旦李儇在三川站稳了脚跟,定然会召集各路藩镇大举反攻,到时候鹿死谁手还是未知之数。”朱温当然知道那个时代大的历史走向,是以一句话就切中了要点。
谢瞳却摇头道:“将军此言差矣,如今义军虽然新胜,却还是一盘散沙,这才会出现今天这样的情况。义军若真的想逐鹿天下,就必须要有自己的政权,还有完整的律法和政策,只有这样才会让义军的人马知道自己到底应该如何去做才能得到自己所应得的东西,什么样的事情可以做,什么样的事情不能做等等。”
朱温道:“子明的意思是说让黄王登基?”
谢瞳点头道:“不错,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如果黄王依旧以什么‘冲天大将军’、‘天补平均大将军’的称号来号令天下,恐怕各路藩镇未必会响应。可如果黄王在长安称帝的话,就可以以天子的名义对各路藩镇进行恩威并施的招抚,能降则降,不能降则战。”
朱温道:“可如此以来岂不是让李唐天子可以从容布置反攻的部署?”
谢瞳道:“有其利就有其弊,与其这样一盘散沙似的攻城略地,倒不如把现有的地盘好好经营下去。朱将军难道没有看到前几年黄王四处攻城略地,到最后占领的城市又一个个的回到了别人的手中,难道将军还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后世多少专家学者都认为黄巢起义兵败的主要原是因为他们到了长安后没有继续西进消灭逃往蜀中的唐僖宗李儇,这才导致了黄巢起义最后的失败。朱温一直以来也是这么认为的,是以刚才他才会有那种说法。
可这时朱温听了谢瞳的话,感觉也很有他的道理,特别是想想自己和黄巢等人占领了多少大城,最后都不得不放弃,这又是为了什么?朱温道:“可如果即便是建立了政权,建立了律法和一系列的政策,义军依然是一盘散沙呢?”
谢瞳苦笑道:“那就是天意了。”
第二天一早,果然黄巢派人来请朱温前去商议军情。
朱温道:“你先回去禀报黄王,就说我随后就到。”
朱温和谢瞳、朱珍等人打了声招呼,让他们约束好军队,自己则带着徐怀玉去了黄巢的住处。
黄巢把议事的地点设在了田令孜的客厅中,客厅十分宏伟宽敞,足够容纳百余人,朱温到的时候其他人大多已经赶到了。黄巢居中而坐,两旁是尚让和孟楷,下首是赵璋和林言,其他黄揆、黄思邺、胡真、葛从周、林言等都在座,另外还有几个不认识的老者。
其次黄揆的儿子黄浩、黄思邺的弟子霍存、尚让的大将李唐宾等人站在两旁。
黄巢见朱温到了,指着那两个朱温不认识的老者道:“这位是唐江浙观察使崔璆崔大人,这位是杨希古杨大人,都是前朝的重臣。”
朱温抱拳施礼道:“久仰大名,如雷贯耳。当初黄王在岭南之时,崔大人曾上书李儇保奏黄王为天平军节度使,可惜李唐昏庸,没有答应,黄王每每与我等提起,依然对崔大人的高义很是感激。”
崔璆赶忙起身道:“些许微劳,将军和黄王就不必挂在心上了。”
朱温再看那杨希古,对于这个杨希古朱温却是没有什么了解,不过在太平广记上曾有过记载,朱温当年也曾看过,觉得有些稀奇,也就记在了心里,这时正好用上。朱温道:“曾听人言杨大人年少时曾拿着一篇锦绣文章去拜访考官,考官对文章大加称赞,杨大人却说这篇文章不是你写的,是你弟弟代笔所写。没想到竟然因此得到了考官的赏识,也算是好人有好报了。”
杨希古笑道:“都是多年以前的旧事了,还提那些作甚?岂不让人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