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大宴封禅(四十七)(1 / 2)

窈窕君子 三千风雪 1911 字 2022-06-29

明长宴拍了拍衣服, 说道:“我走了。”

李闵君紧张地看了他一眼:“这就走了?”

明长宴说道:“那不然呢, 你要当跟屁虫吗?李闵君,你多大的人了, 玉宝现在都不跟着我屁股后面转了, 你返老还童了?”

李闵君骂道:“放你妈的狗屁!”

明长宴哈哈一笑:“放心, 我就去拿一把刀而已。这把刀我能拿一次,难道就不能拿第二次吗?”

李闵君略显担忧地看着他。

明长宴知道他在担心什么。他现在的身体状况不似从前, 李闵君完全有理由相信他会有去无回。

“你悠着点儿,别玩脱了。”

明长宴不耐烦道:“啰哩吧嗦,我走了。”

李闵君“喂”了一声,正欲拍拍他的肩膀, 却不料,明长宴很快就消失在人群中。

观战台上群情激昂,呼声太高,明长宴只走了几步, 便再也听不到李闵君的声音。他转过头,透过黑纱远远地看了一眼苍生令, 笑了一声。

号角声过后,依旧是三声鼓响。

石门大开,太微庙中, 十二个剩下来的高手, 正式开始角逐苍生令。

大宴封禅的决战规则简单粗暴,你只要能拿到苍生令,不论是杀死对方还是用什么其他办法, 都不算违规。也正因为如此,决赛总是充斥着血腥和尸体。

明长宴这一身打扮,一踏进赛场,观战台的人就注意到了他。

十二人,无一人交流对话。

明长宴站立许久,将手伸进斗笠底下,擦了擦眼睛。

谁知道,就在这个时候,小兰看到了他的动作,立刻抓住机会,大声地开始调侃,声音如雷贯耳,响彻全场。

“你看那个‘一念君子’,是不是吓得哭了?”

明长宴动作一愣,摸了摸鼻子,立刻感受到无数目光朝他袭来。

一片盛大的唏嘘声和嘲弄声传入他的耳朵。

场上还剩下的一念君子,舍他其谁?

明少侠暗道:岂有此理,假的不去笑,笑我这个真的,真是有眼无珠。

小翠开口:“没想到,之前那位欧阳求败,明明是呼声最高的‘明少侠’,却落在了上一轮,实在可惜。不知道现在这一个到底是谁?不过,站在昆仑奴边上,也衬得他太渺小了。”

明长宴听罢,更加无语——

渺小?至于吗?

小兰说道:“不过,这人真是奇怪,他为何不以真面目示人?既然已经具备了进决赛的实力,为何还要扮做一念君子?”

小翠打趣道:“可能是个人爱好。你管这么多作甚,不如看看这边的人!”

此刻,不仅仅是赛场里面热闹,外面的讨论声也如日中天。

决赛之前,玲珑阁赌坊最后一把押注朝整个京都开放。

太微庙正大门,一面高高的石墙被玲珑阁的侍卫团团包围。这块石墙,又名“天涯海角”,就是秀玲珑复刻了江湖缥缈录的那一块。

天涯海角上,乃是进入决赛的十二人名字。

高居榜首的是大寒寺现任的方丈,略过中间几人,明长宴的名字挂在了最后。

与四年前,完全截然相反的景象。

站在外围的人,手中拿着钱袋子,一个两个全神贯注的盯着石墙。压大寒寺方丈的人如同过江之鲫,注数力压群雄。而明长宴的名字后面,跟着的就只有寥寥几注。其中,还有柳况押的友情一注,以及秀玲珑毫不犹豫投的一笔稳赚之注。

但是现在,人人都知道明长宴早就死了,现在这十二人中冒出的“明长宴”,不过是一个假冒伪劣之徒。

“让让!让我一下!”

挨挨挤挤的人群中,一名天资上佳的少女,正铆足了劲儿往里面挤。

粉雕玉琢,正是阿珺。

她起来迟了,甩开了众人,连忙往太微庙赶。

今日,段旻正在决赛场,并没有跟在她身旁,此刻换做楚云萧伺候这个小祖宗。他依照皇后之意将阿珺带出皇宫,送至怀瑜之处。

好不容易将她哄到这里,结果路过太微庙门口的时候,阿珺停下脚步,指着前面人头济济的圈子,问楚云萧那是什么。

楚云萧差人打听,回来的侍卫将赌博押注一事告诉阿珺,阿珺眼睛一亮,顿时来了兴趣。

她就像兔子一样,除非她自己乐意,否则寻常人根本就逮不住她的尾巴。

因此,楚萧云还没反应过来,此女就已经跟没骨头一样,钻进去了。

他手还拦截在半空中,最后,摇了摇头,无奈地叹了口气。

侍卫诚惶诚恐地看着他,问道:“楚公子,是否要属下将公主带回来。”

楚萧云摆手:“不必,我进去找她。”

等楚萧云拨开人群走进去的时候,阿珺已经挤到了最前面。她身边都是些三大五粗的男人,伙夫、屠夫、小贩,脏兮兮,蹭着她千金之躯,叫楚萧云头疼万分。

阿珺正看得起劲,却不料手臂被人拽住,她连忙往后看去,看见了楚萧云,嘟囔一声。

楚萧云道:“为何话都不听我说完,就往这里面来?”

阿珺道:“我来就来了,关你何事!”

楚萧云不再回答,只是用手势比了一比。

立刻,两旁官兵就将所有挤在二人身边的百姓给拉开了。天涯海角之前,顿时空出了一大片的地。阿珺感觉自己呼吸轻松了一些。

十三卫分两侧站好,将人拦得严严实实。

阿珺问道:“你怎么把他们都赶出去了?”

楚萧云道:“不赶出去,任由你挤在里面么?”

阿珺哼了一声:“我不要你假惺惺!”

楚萧云敷衍道:“好好好,我是假惺惺。”

阿珺嘀咕道:“算你还有几分自知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