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并非我们刻意,而是势必出现此等局面,与其默默等待,不如主动出击,也省得长安、洛阳的来回奔波了!不要以为是你影响到明王府,当初早在认下你这门干亲,实际上已经在布局了。”
《日月风华》
老明王嘴里说着,手指冲天指了指,言外之意当然是指干亲的认下,也是出自于高宗的指使或暗示。
“以你方才对圣意的诸般推断,认为皇上的这一步棋是高明的暗手,还是昭然若揭的阳谋?”明王笑问。
李之脸上也有了笑意:“若非要我给出个答案,我认为两者都不是,而是没有丝毫计谋痕迹的真诚所致,因为我不认为认干亲的主意出自于圣意!”
两代明王再一次相视而笑,李奶奶忍不住插嘴:“看到了吧?正文心里明白着呢,你们少动些歪心思,故意引诱他想偏!”
李之一脸地愕然,但心里却一直清楚无比,当年明王府认这门干亲之前,他同样需要了解对方的用意。
自己就是在得知人家的实心实意后,才会答应下来,归根结底还是基于,他根除了当时已命不久矣的李奶奶身上疑难杂症。
老明王之前的暗示,他知道是在有意考校自己,对方这么做的目的也没有他意,只是在侧面提醒他,一家人的性质是不会改变的。
李之的伪作态度,也只是不想让对方感到自己的处处心机,对自己家人都频繁动用心思,极容易产生嫌隙。
这时候李奶奶也转向他说起:“他们的意思我也听出来了,李姓势力终归与武后不会真正同心,与其相互间猜来猜去,连番试探,还不如自一开始就有所显露!这样也好,给外人造成一个泄私愤的假象,既给武后留了台阶,也给自己带来一段时间的形势舒缓,而且预留在长安城的目的达到了!”
逐步让武后架空明王府在大理寺的实权,无疑是最稳妥的方式,毕竟到那时是她皇权在握,若想强势打压,尽管有一定风险,但以武后一向霸道的行事作风,她不一定就会缩手缩脚。
这样一来,留一个把柄给她,采取最稳妥的步步化解,二者皆大欢喜,既然今后势必会权势渐消,此举还真是最理想结果。
而且他们深信,李姓终会有一天能东山再起,退一步海阔天空,毫无疑问是此时的最明智之举。
其实这一招李之早就就在用了,临淮郡王能够早早自尚书省尚书令一职解脱出来,就是在为留在长安城的一步先手。
无论李之还是高宗,将长安城打造成高度发达的商业特区,就是未来让更多李姓躲在这个坚硬壳子之下。
若因职务原因,不得不远去洛阳就任,就等于将自身置于敌人的火力之下,那才是最悲哀的事情。
但对于明王府,李之却不能如此安排,位同九卿的王公一级,可是意味着高高在上的无限权势。
如果依法炮施,不仅等同如断了明王府的今后发展,也是对他们的不尊重。
不过他们自己这样选择了,李之还是很高兴的,十几年的蛰伏不算什么,而且一旦李姓再行崛起,其势只会越发滔天。
而明王府今日所做决定的针对目标,就是曾围绕在葛林王周边,如今想明哲保身的那一批人。
他们绝大部分就是李姓及附属势力,对于他们的打压不可避免,因为这些人根本没在真心实意为李姓做事。
正如明王方才所言,方向性错误才是高宗对葛林王下手的唯一原因,若仅是因其与自己不合,一代君王再是糊涂,也不会在前景黯淡的局面下,做出这样的不理智行为。
只因一时冲动之举,得到便宜的只会是武后一方,李姓势力同时在骤然萎缩。
这等严峻形势仍无动于衷之辈,还能指望他们在李姓最艰难时期施以援手?与其让他们继续混迹于李姓一系,反不如早早净化了免除隐患。
何况这些人明哲保身的方式,并非单纯地袖手旁观,而是对于李姓利益不作为的同时,还在积极与武后一方加强联系。
李之并不需要证据,就能猜得出他们的所作所为,因为那些人唯有这样做,才能让外人得知,自己与李之一方不是一条心。
甚至目前李之或明王均不知,针对于葛林王的打压进行到哪一阶段了,包括一直留在广州的弥睿,也不曾得到准确信息。
但高宗安排明王远避西域,显然就是行动的先兆,这两个多月里,想必已经有了结果,因一丝消息没有走漏的另层意义,还在于事件的过于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