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臭小子,真这样说的?”
“承乾,朕不会怀疑你,朕,只是感慨能再次见到叔宝,策马扬鞭的英姿。”
太极殿内李二认真聆听着,李承乾在白鹿塬的见闻。
虽然这些东西。
他在百骑司的密奏看到过,当亲耳听到时,还是感觉到心神震撼。
“父皇。”
“我大唐有了土豆和红薯,活字印刷,未来不正是,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教化不能局限于士族门阀,和官宦子弟。”
李承乾诚惶诚恐地进行着自己的劝谏。
“唉——”
李二看向起居郎所在方向,“朕会下诏给六部,让他们把官学,涉及大唐每个州县。”
“是。”
李承乾略带不甘,挤了出来一句话。
在青史,在西域,李承乾看到了许多。
无情的战争和诡异的伤病,往往容易受伤的女子。
而他的母后,和妹妹们,自幼接受的是传承的族学。
李承乾。
懂得了,印刷术带来的光芒,则无法照到每一个大唐人身。
他和王素。
只能尽最大的可能,打破外在因素的禁锢。
正如同科举。
从开始的士族们的九品中正,经过前隋和现在大唐的不懈努力,已经走向了寒门。
之后李二考核了一些,李承乾在学问的内容。
见他从西域回来了,性子安稳了下来,满意地点了下头。
等到太子离去后,李二眺望着宫城外,凝视着三省所在的位置。
心潮澎湃。
有了王素。
大唐绝对不会像前隋那样,甚至会,不,一定会远超强汉!
相比较神禾,这种祥瑞。
这是天,真正赐给大唐的祥瑞。
尚书省。
新鲜出炉的尚书右丞,仔细阅读着大唐关于科举的细节。
自武德年间。
大唐就取消了举荐名额。
只要你认为自己有才,就能在当地秋季进行科考。
通过县试就能跟着地方贡粮税特产的车队,一同赶往长安京师,参加尚书省在春季举办的省试。
“怎么样,我大唐在教化,还算用心吧。”
长孙无忌捧着手中各地即将来长安的名单,打趣着淹没在书山文海内的右丞。
“律学,算学,书学。”王素点了下头,“确实超过下官想象,”
“这也是我大唐强盛的原因。”
右仆射长孙无忌一脸的自豪,大唐在这点不同于以往朝代,把各类杂学彻底纳入科考。
正是有这些人才加入,如今大唐文脉的强盛开始初现端倪,已经开始越过前朝。
“贤侄,听过,你能治好翼国公?”
长孙无忌示意王素放下手中的材料。
“是陛下告诉我的。”
“翼国公为我大唐浴血奋杀,却卧病在床没有享受荣华,每当老夫想起此事,就不禁泪如雨下。”
长孙无忌有点生气,自己把话说到这份了,贤侄还无动于衷。
“不知,贤侄...”
“长孙伯伯,您神情如龙似虎,看样子,好像并不需要...”
“人嘛,了年纪,总会头晕目眩。”
长孙无忌很配合的扶着额头,声音也变得低沉了不少。
“那小侄,先告退了。”
“站住,不然就把关中进京的士子,都交给你处理。”
“小侄是想回府,给伯伯采来几株药,滋补下身子。”
“我家那不孝子,能有贤侄三分体贴,老夫死也瞑目了。”
老狐狸。
王素望着打秋风的长孙无忌,忍不住在心中腹诽着。
王素知道。
他能医治秦叔宝后,将在朝堂内引起的轰动。
长孙无忌在此刻,是用自己的贪婪,堵住其他人都口。
大唐皇帝的外戚,尚书省内的右仆射,都只要了草药泡茶。
你们凭什么想要丹药?
“长孙伯伯见外了,明天,小侄一定能带来。”
“不用急,等治疗完翼国公再说。”
唐朝的科举已相当完善,王素也知晓李二在两仪殿内的讲述。
已经点明。
武科举。
这才是他尚书右丞需要负责。
王素跟长孙无忌,处理着大唐十道,准备进京的名单。
他们互相看到彼此的惊讶。
“怎么会这么多!”
“比武德年间加起来,还要多!”
长孙无忌毫无形象地在尚书省内吹胡瞪眼。
“再核实一遍!”
“是!”
官吏们再次进行着审核。
王素带着好奇的视线,和他们翻动纸张,下挪动。
“我知道了。”
“贤侄,你知道了什么!”
“是贱籍。”
贱籍。
长孙无忌脑海内嘭的一声炸开了。
这是各士族们,藏匿的人口,在这次科举浮出了水面。
是了。
他们受人欺压。
一定是想着翻身,加大唐各地的文学馆,配合印刷术,引起了书籍的泛滥。
这才引起了,这次科举人口爆炸。
而且一切。
都是在一旁,跟和官吏有说有笑的王素,不经意间造成的影响。
长孙无忌感觉到后背发凉。
这就是鬼谷一脉。
他把春秋时调拨诸国关系的能力,运用到了士族和寒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