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第一百一十一章(1 / 2)

清和 来自远方 1427 字 2022-06-24

回宫之后,朱高煦和朱高燧沐浴更衣,带着沈瑄重拟的奏疏求见父皇。

沈瑄只请了高阳郡王一人,不料朱高燧得知情况,也硬要插上一脚,连过府蹭饭的武阳侯都表示,有需要帮忙的地方一定搭把手。

“外甥的事,舅舅责无旁贷!”

徐增寿能大大咧咧说出口,沈瑄却不能轻易应下。

何况,徐增寿与孟清和称兄道弟,却叫他外甥?明显辈分不对。

说错话的后果是,武阳侯蹭饭不成,反被从定远侯府撵了出来。拍门也照样不许进,进去了还撵。

由此上演了让永乐帝乐得直拍大腿,却让魏国公徐辉祖想抓狂的一幕。

经徐增寿这么一闹,朱高煦和朱高燧做客定远侯府一事被成功遮掩过去。除少数嗅觉敏锐之人,朝中文武津津乐道的,多是武阳侯在定远侯府前拍门叫外甥那一幕。

笑过之后,很多人也开始思量,自打今上坐上龙椅,武阳侯行事貌似越来越不着调,很是令人费解。

说他仗着国戚身份肆无忌惮?可人家的确没犯什么大错。除了爱好到风化场所体察民情,真找不出更大的问题。

脑袋被石头砸了突然变迟钝?也说不通。

真迟钝的人会频频被皇帝夸奖,宫中赏赐?新皇登基以来,升官,封爵,恩赏,哪次落下了他?

看在皇后和三位皇子的面子上?这倒是有可能。

徐皇后贤德,时常劝说天子善待洪武旧臣。虽不干预朝政,却怜恤百姓,请天子与民休养生息。在徐皇后身上挑毛病?首先就会被百姓的唾沫星子淹死。

皇后仁慈贤德,也是为数不多能劝服皇帝放下屠刀的,就如太-祖高皇帝的马皇后。

朱棣长成的三个儿子都是徐皇后所出,参奏徐皇后,绝对是没事找事,活得腻歪了,必须一巴掌拍死!

对朱高炽兄弟挑刺的人倒是有,尤其是朱高煦,隔三差五就会被参奏骄横跋扈。

次数多了,朱棣也不当朝表态,下朝之后,直接拎起鞭子抽儿子。

三个一起抽,实打实的揍。

皇帝态度明确,坚决不搞差别待遇,

搬救兵也不管用,皇后驾临,了解情况之后,只会让兄弟三个多挨一顿揍。

再入太医院的赵御医医术相当了得,徐皇后的健康状况明显好转,从她挥鞭子的力道就能看出。

几次之后,朱高炽和朱高煦朱高燧都老实许多,再有人参奏兄弟不好,绝对第111章草原情报,顺便挑拨部落之间的矛盾,方便大明稳坐钓-鱼-台,看着鞑靼和瓦剌互掐。

远交近攻,拉拢一部,打击另一部。

扶持弱小的部落,实力强的往死里揍。

拧成一股绳的想方设法拆开。有矛盾的一定要打成死结。

散落在外围的小部落,能拉拢就拉拢,拉不过来的,可以交给朵颜三卫处理。

不是要草场吗?可以。这片地方划给你,怎么做,就是你自己的事了。

如果不是条件所限,孟清和当真很想把笔往漠北画。无奈赶上小冰河期,那片土地太贫瘠,蒙古壮汉们敦实,但不傻,赔钱的买卖肯定不会做。加上中间还隔着鞑靼和瓦剌,孟伯爷设想的圈地运动,在现阶段可行性不大。

“以微臣所见,互市一开,亦便于军中寻获优良战马,以备边防。”

自洪武年间,朝廷便下令边军及民间养马。并在北疆设太仆寺,专管养马。

经过多年,虽然马匹数量有所增加,质量仍是个问题。很简单的道理,再好的马驹子,圈起来也会被养废。

朱棣出生在战火中,于军事上的嗅觉无比敏锐。靖难时,多以骑兵冲锋,屡次攻破南军大营。

孟清和说赚钱,只能让他点头,言及军事和战马,更能让他眼睛发亮。

“此言大善。”

说得喉咙发干,才得了这四个字。

孟清和很想对天比中指,考虑到眼前是谁,到底忍下来,道:“为陛下分忧,是臣分内之事。”

被皇帝强按头,还要感激涕零表示按得好。

能屈能伸,做个大丈夫当真是不容易。

朱棣对开互市和挑拨草原内部矛盾的提议做了肯定,孟十二郎功成身退。

接着,便是对奏疏上涉及到的军事问题进行讨论。在这一点上,沈瑄和魏国公更有发言权、

退到沈瑄身后,孟清和嗓子持续冒烟。

一名宦官适时送上茶水,定睛一看,是再次改名彦回的白狗儿。能被留在暖阁内伺候,忠诚度肯定爆表。还被朱棣两次改名,立场绝对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