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 居北境(1 / 2)

日头初生,拖长城郭的影子。远观城池一角,已是可见峥嵘之意。

北境武宁城,北境一等一的大城。燕国建国以来,武宁城便是燕国北境的一座桥头堡。敌军若是南下,必定不会错过此地。

城门开启不久,已能见到人流如织。在城墙之外,也能听闻城中人声鼎沸。

闹事之中,却又五匹战马飞奔而来。他们马脖之前挂有拳头大的铃铛。那铃铛随着马身震动,发出“叮当”声响。

城中百姓听闻清脆铃声,隔着老远便会分列到道路两旁。他们将路中道路空了出来,足够两马并行。即便如此,城市道宽也是颇为可观,丝毫不见拥挤。

如此设计,便是从一开始便考虑到了战争的需要。宽敞的道路在守城之时,能够起到极好的支援作用。

武宁城在燕国,虽然不是向国都昌隆那样号称“不落之城”。但若论血战到底,武宁城绝对会让入侵者体肤发凉。虽然名叫武宁,却是真正的“战争巨兽”。

以武止戈,方得安宁。

铃声至,战马至。五名骑士身穿黑色甲胄,那是燕国将士的标准配备。不过他们身上的铠甲并非重甲,而是清一色的轻甲。在甲胄的关节处,用厚牛皮包裹,在他们头盔顶上竖着一根长长的红色翎羽。

不同于象征将领身份的红色翎羽,这些红色翎羽朝天而起,唯恐远处的人看不清他们的颜色,这便是燕国官方信使的标志。

这五名骑兵纷纷斜挎着布囊。此时布囊中鼓鼓囊囊的,也不知是放了些什么重要信件。

道路两旁的百姓纷纷猜测,多是交头接耳。

不多时,五匹战马奔至城门口。城门口负责守卫的士卒赶紧将路障搬开,那五匹战马便飞奔而出,留下了大片泥尘。

就在信使穿过城门之时,其中一名骑士的布囊露出一条缝来。一张白纸从缝隙中钻了出来,兜着风儿落到了守门士卒脚边。

那名士卒赶紧拾起白纸,便见到纸上画着一人头像。那人有着桀骜不驯的散发,还有暴戾骇人的表情,却也是一张通缉令。

“马贼,阎三更?”守门士卒小声地念着通缉令上的文字。

已经奔出城外的信使也发现了自己掉落了通缉令,不过他只是回头看了一眼,并没有反身来取,看来这一张通缉令对他来说并不是十分重要,毕竟他的布囊之中,还有满满一囊。

五名信使已经跑远,那名士卒还拿着的通缉令看个不同,他身边的同僚却是用了拍了拍他的后脑勺,“看什么看,这玩意儿不是已经贴满了大街小巷?”

士卒摸着后脑勺,不解地问道:“这个什么马贼和蛮贼,究竟是做了什么错事?从我们武宁城发出去的通缉令,岂不是整个北境都在抓捕他们?”

“那个大头鬼知道这破事儿。”同僚很是不满地将士卒手中通缉令抢了过去,随手撕成了几片,“说不定是和那个二世祖在青楼抢姑娘,结果把人家二世祖打了,这才被通缉了。这种破事儿在北境不是很常见吗?”

“可是……”士卒很是疑惑地说道:“可是因为这些事情就通缉别人,这不符合燕国的律法。”

“呆头鹅!”同僚又给了士卒一记爆栗,“燕国是有律法,不过这律法出不了昌隆城。在咱们北境,武宁有武宁的律法,盼雪有盼雪的律法。你说是燕王说了算,还是咱们牛太守说了算?”

士卒顿时说不出话来。

同僚将路障往士卒手心里一放,“快去把路障重新放好。我看你小子就是刚刚来当兵,什么破事儿都不知道。该干什么干什么,我们当兵也是为了养家糊口,你还真想做什么抛头颅洒热血的傻瓜了?”

士卒赶忙搬起路障来了,那被撕成几片的通缉令,立马便埋在了尘土之下。

那五匹战马奔出城外,沿着向南的官道不断加速。他们马脖上的铃声,能够传出百步之外,路上行人或是商旅皆是早早避让。

在他们不远处,正有一处凉亭。凉亭边上还有一间小茶摊,此时一大清早,客人并不算多,堪堪坐了四人。

小书亭

这四人两大两小,正是阎三哥,屠炭,楼兰与武毅。他们四人坐在茶棚之中,在这喝着清茶,啃着馒头,便见到远处骑兵越逼越近。

楼兰第一个反应了过来,他直接放下了手中馒头,一甩胳膊,将那锐利短笛甩入手掌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