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坏苗头(1 / 2)

莫应棠和周明愈想跑出去看看, 沈淑君道:“不用啦,咱们也没说什么怕人的, 自然不怕隔墙有耳,随便他们吧。”

这些年也不是不知道, 每天都有人在房后屋前偷听监视,现在女儿女婿回来撑腰,还是劳模,那些人自然不放心,少不得每天听听墙角。

反正说要紧事儿的时候就小点声,后面的人根本听不见什么,今夜说的也不是什么秘密事儿, 更不怕偷听。

果然, 莫应棠和周明愈去后面看看,没看到任何人影。

第二日一早,莫茹和周明愈又去书记和大队长家走一趟,这一次不是找茬的, 大家都和和气气的, 好像从来没有发生过龌蹉一样。

“劳模同志,这几天住的可习惯啊?”崔发忠一改那日的阴沉,这一次笑得非常和气,崔发平更如此。

见他们这般会演戏,莫茹和周明愈自然不能落了下乘,既然不能立刻分出胜负,更不能鱼死网破, 大家还是要在一个大队好好过日子,当然要握手言和。

哪怕只是表面的和平。

“住得很好,宾至如归,多谢几位这几天的照顾。”莫茹也恢复了她往日的亲和力,只是眉梢眼角总是带着些许的讥讽,“大队每天派人在我家房前屋后巡夜,真是照顾周到,安全得很,有你们这样费心思地照顾,我们走后也放心的。”

派人监视的事儿,当然要点一下,别以为自家人不知道。

崔发忠面色如常,一副什么也不知道的样子,笑道:“身为干部,自然要为社员们安全着想。每天安排巡夜的,这也是传统。”

周明愈微微挑眉,笑了笑,“我岳父家偏僻一些,还请书记和队长多多照顾啊,让巡夜的晚上多辛苦一下,走到尽头。”

崔发平脸上有些尴尬。

又说了几句大家心知肚明的话,莫茹就要求开介绍信、盖章、预支小弟一个月的口粮。

崔发平巴不得他们赶紧走,别说是莫应熠的,就算三个弟弟都去也不要紧,所以办得顺顺利利一点波折都没有。

这让莫树杰夫妻好一个感慨万千。

至于莫应熠,让他自己去好几里外去上学不乐意,去姐姐家倒是很开心。

临走之前莫茹又悄悄给沈淑君五块钱,沈淑君也没拒绝,“这个算借的,以后让弟弟们还。”

莫茹嗔道:“娘,你这样说我可不高兴的,难道弟弟是自家人,我就不是?”

沈淑君轻轻地捶她,“瞎说,你要是给一毛两毛,我就当你孝敬的,你给这样一大笔钱,我有点害怕呢。”

莫茹小声道:“所以娘你收着别让人知道,免得吓着他们。”

吃过晌饭,周明愈用柳条兜背着莫应熠的口粮和沈淑君给的棉花、布,莫茹背着闺女,莫应熠背着一个补丁摞补丁的布包,几人告辞回周家村。

路上所过之处,都是在地里忙活的农民和牲口。

有的大队开始春耕,有的大队还在折腾挖淤泥、挖沟。

大部分农民们一个个衣衫褴褛有气无力,那牲口更是瘦骨嶙峋,吭哧吭哧地拉着犁,走得晃晃悠悠的,似乎下一秒就要倒地不起。

莫应熠这是第一次出家门呢,看什么都新鲜。

快到周家村的时候,莫应熠支支吾吾道:“姐夫,姐,你说我要是去住着,会不会……让人家说嘴啊。”

周明愈笑道:“姐夫让你来的,谁说嘴啊?”

莫应熠:“我是打比方啊,我跟着姐姐去住,那别人会不会攀比啊,会不会让她们对姐姐不满?”

周明愈笑起来,这孩子还真是人小鬼大,贫穷和被欺/凌让他十分敏感。

他道:“你放心好了,你带着口粮来的还帮忙看孩子,大娘大爷不会说什么的。”

莫应熠道:“不给我姐姐添麻烦就好。”

走之前爹娘拉着他这一顿叮嘱,让他不要懒、不要馋、不要和人计较……反正就是一定要以姐姐为重,不要给姐姐姐夫惹事。如果姐夫的嫂子们攀比说闲话,就当没听见,如果实在有矛盾,就让他主动回家。

莫应熠都记着呢。

回到家,发现家人都不在,泥蛋儿在看孩子。

问了下,大人们都去春耕、沤肥,所以不在家。

莫茹就把莫应熠介绍给孩子们。

菊花大声道:“欢迎哥哥。”

泥蛋儿笑道:“不是哥哥,要叫舅舅,是娘娘的弟弟。”

他领着孩子们跟小舅舅问好。

看着这一群孩子叫自己舅舅,莫应熠也觉得很神奇,笑嘻嘻地从兜里摸出一块糖来,“这是见面礼,不过我就一块,咱们砸破一起吃。”

这是二哥没舍得吃留给他的。

几个孩子欢呼起来,“吃糖吃糖!”

虽然他们比别的孩子多吃不少糖,可小孩子没有不稀罕糖的,哪怕只有一小块也兴奋得很。

小孩子一起吃块糖的功夫,就火速建立起友谊,把小舅舅当成孩子王。

尤其周七七,兴奋得挥舞着小手,恨不得下来和他们一样又蹦又跳。

莫茹领着他们去自己家,到家先给闺女喂奶,又解决卫生问题便把把闺女交给莫应熠,“小熠,你领着弟弟妹妹们在家看书写字,姐姐和姐夫去队里打招呼。”

莫应熠笑道:“你们放心吧,交给我没问题的。”

莫茹和周明愈就先去生产队找了张翠花,她和妇女们正在准备席地瓜。用砖石垒一个大池子,里面填满熟过的料,主要是沙土和牲口粪混合物,然后把挑选好的大地瓜埋进去。

之后要定期浇水、通风,等着地瓜母子发芽,待过了春分那苗能有半尺多一尺左右,到清明就可以拔下来秧地瓜。

看到莫茹回来,很多人跟她打招呼,“妮儿,娘家还好吧。”

莫茹笑着说好。

因为莫茹自从出嫁以后没有回过娘家,这是第一次,一共住了四晚上并不算长,所以别人也没什么好说的。

以张翠花对莫茹的神秘心理,更不会计较,大仙心情愉快比什么都重要。

她对莫茹道:“今日不用上工,家去拾掇一下吧。”

其实家里也没什么收拾的,不过是让莫茹多歇一天。

莫茹想和她说说弟弟的事儿,毕竟还没有正式分家,自己带弟弟来住,自然要公婆同意才行。

周明愈还怕她不好开口,想替她说,莫茹不同意,要自己说才有诚意。

她看张翠花走到一边去拿地瓜,就过去帮忙,顺便说一下。

张翠花听说她弟弟来住,并没有说什么,毕竟莫家的情况儿子已经提前说过的,她和老头子晚上还聊了半宿呢,对莫家同情得很。

她道:“既然口粮拿来就去和队长、食堂知会一声。”

住的地方她也不用操心。

莫茹没想到张翠花这么好说话,很是感激,原本觉得要费点口舌呢。

她笑道:“谢谢娘。”

张翠花反而被她弄得有些不得劲,一家子乡下庄户人,动不动就说谢谢,多不好意思啊。

“没事啦,你快家去收拾一下。”

莫茹就把弟弟的口粮拿到食堂去,跟何桂兰说一声,按量给莫应熠打饭。

何桂兰也知道,并不多问,就让莫茹把粮食过秤放下。

队长那里有周明愈说,不用莫茹操心。

晚上要做饭的时候,何桂兰告诉张翠花,莫应熠的口粮只有一些地瓜干和生地瓜,他们莫家庄的口粮标准跟二队不好比,日常吃起来只怕根本不够。

她道:“要不就把这个口粮按标准折算成咱们的定量?”

二队除了公家规定的定额,还有稀饭补贴呢,莫应熠是没的。

张翠花道:“折算一下可以,补贴就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