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战天斗地(2 / 2)

李桂云已经找了几块薄薄的木片过来,虽然不专业,也能凑活着用。

她用一个磨得没有苗只剩下把儿的炊帚,一个鏊子上滴了几滴油,然后炊帚疙瘩快速地转一圈,把油均匀地抹开。

这是为了防止粘鏊子。

弄好以后,一个鏊子倒一勺子糊糊,然后用木片儿在面糊糊里做圆周运动,将面糊糊摊开成一个圆饼。

张翠花等人都是做饭好手,擀饼那是又快又薄,这摊煎饼比擀饼可简单多了,她们看一下立刻就能上手。

一个老太太一个木片,跟着李桂云学一下,一个煎饼的功夫就出师了。

等煎饼的外圈翘起来的时候,那就熟了,李桂云喊道:“起锅!”

摊完一个,鏊子不粘,不用刷油,继续……

王月娥道:“这摊煎饼可比擀饼烙饼快多,人家办法真是多,以后咱们也这样。”

“可不是咋的,真是快!”

“那推磨也费劲啊。”

“你擀饼的面,不也得推磨吗?”

外面下着雨,磨坊里女人们推磨,食堂里老太太们摊煎饼,欢声笑语的一下子就把下雨淋了地瓜干会发霉腐烂的愁事儿给吹散了。

新出锅的煎饼虽然发黑,口感是微微苦中带甜,卷上葱和咸菜,一咬筋道有嚼劲,又不会和擀饼那么太韧咬不动。

老太太们都说好,“比擀饼好咬,不费牙口。”

李桂云笑道:“这是你觉得,等它凉了,一点不比我们烙饼好咬,筋道得很。”

但是老婆子们普遍觉得这地瓜粉煎饼比擀饼要好咬。

摊了一天煎饼,晚上天又放晴了。

因为摊了很多煎饼,做饭的时候更省事,烀一锅菜,多加菜汤,直接泡煎饼吃。

这样吃饭节省时间,还不用天天蒸窝窝头,腾出时间来去地里继续收地瓜晒地瓜干。

地里泥泞得很,就算中午脱了鞋子也是刺骨的冰凉。

正好队里奖励的两双水靴派上用场,晚上的时候莫茹已经穿着水鞋帮忙把地瓜收了很多堆,直接堆在地头,这样大部分人不用进地里踩泥。

地瓜实在是太多了!

好在连雨天之后就是艳阳天,风又干又大,吹的地面干了地瓜片干得也快,大家就拼命地擦地瓜干晒地瓜。

这时候莫茹发现三队四队以及外村那些妇女们又发明新的收庄稼办法。

她们可能刨地瓜擦地瓜太累,可每天还是得上工,地瓜不能原样扔在地里,他们就直接刨一个大坑,把成堆的地瓜扔进去。

甚至后来连坑也不刨,就那么扔在地里。

还有的都累病了不肯上工,地瓜直接丢在地里,收也不收。

毕竟她们棒子还没掰完呢!

更何况,很多妇女也都要去炼钢铁呢,哪里有时间收棒子地瓜!

……

这种情况被反映到了县委指挥部,高瑞阳召开了紧急会议,要求农村妇女不得去钢铁厂炼钢,只有城镇户口不种地的妇女才可以。

同时要求钢铁厂合理安排生产,分批抽调钢铁战士们轮流去村里帮忙秋收,务必完成秋收公粮缴纳任务。

命令传达各钢铁厂,分指挥部们又赶紧安排任务。

高进县建立钢铁厂的三个公社是最忙的,其他公社都留了一部分劳动力在家里秋收、秋耕、秋种。他们就商量让他们调派劳力去附近的公社帮忙秋收,同时也从钢铁厂调派任务不重的钢铁战士帮忙秋收。

但是不能各村男人回各村,只能轮到哪里去哪里,尤其是困难村。

他们主要帮忙将玉米收回家保证交秋粮任务,有余力再帮忙刨地瓜、耕地、种小麦。

先锋大队也来了一波,一共四十来个男人,他们早上来,天黑走。

第一天先帮着三队四队把玉米收回来。

第二天又帮着四个队收地瓜。

在他们的帮助下,原本二队还得有几天才能收完的地瓜一天收完了。

有的晒地瓜干,有的继续上磨磨糊糊,糊糊一部分摊煎饼,另外的就晒干成地瓜粉,留着以后摊煎饼、下粉条。

收完春地瓜,剩下的麦茬地瓜就容易一些,刨出来直接运回队屋储藏就好。

有莫茹暗中帮忙收地瓜、运输,夏地瓜的收获根本不是问题。

唯一的问题是队屋仓库不够,还得找先进社员帮忙储藏在地窖或者房间里。

现在大家犯愁种小麦的事情。

当地的维度决定了“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可霜降都过去了,要是不赶紧种上小麦,那真就晚了。

张翠花何桂兰等人商量,“咱们还得想办法种点小麦。”

可没有牲口不能耕地播种啊。

前几天她们试过人工犁地,女们拉犁,前面俩中间三个,左右再各俩,一共七八个女人拉一面铁犁,到了地头再换一拨人。

不过这么半天以后,一个个感觉累傻了根本坚持不下来,只能停下免得把人累坏了。

莫茹道:“我去找妇女主任帮忙。”

她找到陈爱月,“主任,上一次你说画大炼钢铁的画,我一直没见过,不知道怎么画,不如你领着我去看看。你也知道,我画画都是照着画的,自己画不出来。”

从第一幅大海航行靠舵手,第二幅铁娘子秋收图,后来莫茹还给陈爱月一副社员支援大炼钢铁的场景,家家户户捐锅、木头、鸡毛、砖头等等,也获得好评。

但是钢铁厂放卫星的画莫茹没画,借口是自己没见过画不出来什么样。

钢铁厂宣传部自己也出了画,相玉亭觉得不如陈爱月的好,还问过几次呢。

陈爱月现在对莫茹简直是有求必应的,因为她已经凭借这个正式成为公社下乡宣传员。

一个月有两块钱补贴,以后还要涨呢,而且只要做的好她已经也有机会转成正式工。

这才是陈爱月最期望的。

“莫茹同志,我早就想这样建议了,明天一早咱们就去。”

莫茹和陈爱月约好了,然后回去和张翠花何桂兰汇报,“明天陈主任带我去钢铁厂,看看能不能借牲口回来耕地种小麦。”

这时候赶紧种下去还能出苗,再晚就不行了。

成不成的姑且一试吧,张翠花就带人去食堂收拾一些煎饼、大葱、大酱、咸菜让她们背去给男人们加餐。

她们则在家里继续刨夏地瓜,老婆子们就带着孩子在家里处理芥菜、萝卜,晒晒腌咸菜。

第二天一早天还黑着,陈爱月就来敲门找莫茹出发。

陈爱月见她抱着孩子,还有一筐子煎饼,想了想道:“我们还是推个小车吧,你等着我家去推。”

莫茹寻思队里的车辆都去支援钢铁厂了她哪里来的小车,等陈爱月推着那辆小车过来,她发现原来是辆被淘汰的独轮手推车改装的。

管它怎么样的,反正能用就好。

莫茹将那一筐子煎饼和给周明愈做的睡袋放在车上,自己抱着闺女,陈爱月推着小推车,两人天不亮就上路。

最近因为大炼钢铁进入如火如荼的阶段,钢铁厂周围污染厉害,大气中总漂浮着厚厚的颗粒,衬得天空灰蒙蒙的。

原本应该灿烂的星空都晦暗起来,只有北极星和少数明亮的星星还在顽强地放射着光芒。

越往北走空气越差,只见北方浓烟滚滚,连启明星都看不见了。

等两人到了钢铁厂天光也大亮,看着前方的景象,莫茹几乎说不出话来。

这是她第一次看到成千上万的人一起劳动,不管结果如何,此时此刻,真有一种波澜壮阔、战天斗地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