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三公二民的倭国规矩指土地收入分五份,三份由地头收走,两份留给百姓。税率为60。按照传统这个收费标准不过分,但是寅一郎当即表示反对,“不行,二公三民。如果你们担心人去大宋太多,那些出了劳力的家庭当年税收得变成二公三民。”
这是大宋那边的人员要求寅一郎必须做到的标准。以前大宋地主收租收一半,借钱年息30就算是低利率。与倭国比差不多半斤八两的水平。大宋赵官家执政之后农业税降低到30,大宋贷款利率降到了14左右。为了能够吸收劳动力,大宋自然要让倭国劳工赚到更多。只有有利可图,倭国劳工才会有热情。更重要的是,只有有利可图,倭国青年和中年劳工才有到大宋劳动的强烈意愿。
对地头来说,二公三私这比例几乎要颠覆他对世界的认知,他立刻为难的说道“这个就太低了!”
“你不能这么算账。你得换个算法!”寅一郎马上反驳道“那些人每年有几个月在为生产粮食和赚钱劳动?我说一年四个月算是多说。大部分时间他们都在忙自己家的事情。也就是说每年你真正收到的三公二私都是在收这四个月干的活。你想想是不是这个道理?”
地头从未想过这样的问题,低着头咬着嘴唇想了好一阵,勉强表示寅一郎的话有点道理。
“现在他们四个月在地里干活,七个月在大宋干活。哪怕是二公三私,你收到的已经是他们干了十一个月的钱粮。他们在大宋干的七个月,挣到的相当于在你手下干四个月的两倍。等于你什么都不用干,就多收了一倍以上。”
说着,寅一郎又拿出列了两个计算的纸给地头看。第一个是劳工家庭在当地按照二公三私收。对于劳工进行三公二私收。地头的收益就从原本每年收取3变成了每年收到了8。如果按照劳工家庭在当地还是按照三公二私交税,劳工自己按照二公三私收取。地头的收益就从原本每年收取3变成了每年收到了7。
只看了两遍,地头抬起头说道“阁下,我明白了!我愿意按照第一种方法来办!”
本以为自己得费很大劲才能让地头明白,见到地头这么快就搞清楚问题的关键,寅一郎大为惊讶。他不放心,就询问地头到底明白了什么。地头爽快的讲述了自己的看法,劳工还是以家为重,如果能让家里的税收降低20,他们本能就感觉到赚大了。至于在大宋能赚多少,在劳工看来都是额外赚到的,多赚多拿,少赚少拿。都属于‘意外之财’。
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达成如此深刻的认知水平,寅一郎感觉自愧不如。然后听地头郑重问道“阁下,您确定大宋会守约么?”
“你担心大宋会入侵倭国么?”寅一郎反问。
“倭国这么穷,宋国为何要入侵?”
“大宋朝廷那么富,他们骗我们有什么好处?就算把我们骗光了,能让大宋朝廷更富么?”
“阁下确定是大宋朝廷下的旨意?”
“你若是有机会去足利大人那边,甚至不用去,过几天你就能听到是谁见了足利大人。是大宋太子亲自见的使者。”寅一郎自信的说道。他非常佩服大宋办事的手段,决定的事情就会清楚明白的表达清楚,不会像倭国那样故作玄虚,给人诸多猜想的空间。
之后几天,不断有地头私下前来求见寅一郎。寅一郎发现这帮人对倭国劳工朝三暮四的心理都非常理解,地头们毫不迟疑的选择了‘在自己地界上二公三私’的分配方案。大宋太子亲自接见足利家使者的消息也随着时间传开来,不用寅一郎强调,地头们也不再提出大宋信用问题的质疑。
第一批地头密集拜访之后,橘梗店老板来了。听了老板提出他可能召集十来个人的汇报,寅一郎笑笑没回答。这个数字并不让他意外,在倭国掌握大权的是幕府和足利家这样的庞大势力,各种出面办大事的是将领和各地方探题。真正掌握倭国地方的则是各地地头,橘梗店老板顶多是所谓道上兄弟,以力量来衡量,这样的道上兄弟的力量其实微不足道。
。
(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