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很欣赏宋公明,因为这位南宋官员所说的一切话都简单明快。
“大汗,双方都有心要维持和平的时候和平才能实现。蒙古不愿意和平,或者大宋不愿意和平,和平就无法达成。我们以三年为期,因为三年正好能让我们想清楚要不要继续打仗。”
很多年没有人敢用军事来威胁蒙古,宋公明则在忽必烈面前公开讲述战争与和平,这种毫不拒绝战争的态度让许多蒙古朝臣露出不屑的表情。
“若是我们觉得要打呢?”忽必烈问道,他对和战争有关的话题很感兴趣。
“我看史书看到蒙古与花剌子模之间要通商,花剌子模决定与蒙古交战。那时候成吉思汗说道,你要战,我便战。若是蒙古觉得和议期过后要打仗,我们大宋只会讲,你要战,我便战。”宋公明非常从容的答道。以现在大宋的实力,距离灭蒙古还有很大差距,却完全不惧怕与蒙古作战。他在军中的不少朋友觉得若是能与蒙古在山东与河南大战,是宋军求之不得的好事。
阿里海牙元帅在宋军手里吃过打败,忍不住怒道:“便和你打仗又能如何?”
宋公明看着阿里海牙,认真的说道:“这位先生,朝堂上自然有蒙古大汗做主。你在这里说什么都做不得数。”
阿里海牙完全没想到居然被人当众嘲讽,还是在这么多人面前被嘲讽,他登时勃然大怒。可宋公明所说的一点没错,在这个朝堂上能当家的是大汗忽必烈,阿里海牙是做不了主的。阿里海牙气的脸通红,张口结舌了一阵,才愤愤的说道:“你这南蛮,就知道逞口舌之利。”
宋公明本想还击两句,不过看着阿里海牙的窘态,他也知道自己再说就等于给阿里海牙脱困,便扭回头看向大汗忽必烈。
忽必烈并不在乎阿里海牙的反驳,若是蒙古朝堂上没有人反驳,忽必烈才会觉得失望。大宋使者能够控制他自己的情绪,把决定权再次给交到忽必烈手中。蒙古大汗才是能够决定战争与和平的唯一人选,这种认知让忽必烈很满意。
之后忽必烈就让宋公明先回驿馆,他也没有在朝堂上继续讨论。等散朝之后,忽必烈就将他信赖的几个人叫来商议此事。
“我准备先统一各个汗国,然后再灭了宋国。远征各个汗国的时候,我想调用府兵。”忽必烈大汗果断的说出自己的战略设想。
“大汗,我觉得在统一汗国之前,宋国应该不会侵袭山东与河北。”郝仁说道。
忽必烈微微点头。他与伯颜数次商讨此事,宋国已经莫名其妙的缓过劲来,如果真的与宋国发动大战,很可能弄到两败俱伤的结局。宋国连临安总投降都能撑下来,再糟糕又能糟糕到何种地步。
“宋军定然会夺回旧地。不知他们三年中会不会对大理动手。”伯颜讲述着他认为的最糟糕局面。
听到这个,张弘范忍不住说道:“若是宋国真的去攻打大理,倒也未必不是好事。我们蒙古攻打大理用了近十万兵,宋国就算是同样用十万兵,可他们是步军。所用的时日也必然比我蒙古的骑兵要多。战争旷日持久,反倒不至于让宋国有余力骚扰燕地与山东。”
在张弘范眼中,河北比几千里之外的大理重要得多。蒙古控制的汉地在册的百姓不过两百万户。满打满算,人口一千万多些。这些人口中适合从军的大概有两百多万。就算是十抽一,也不过是二十几万状丁。从襄阳之战开始,蒙古几年来已经伤亡了十几万汉军。地方上原本的汉军世侯们怨声载道。这次南征,汉军或多或少都捞了点好处,这才算是没有出什么大事。若是蒙古大汗忽必烈要与宋军打硬仗,假如鄂州与汉阳这种一战就覆灭上万军队的战斗再打上五六次,张弘范对北方汉军为主的蒙古军士气就完全不敢有特别的幻想。
当年是忽必烈带兵攻下的大理,所以忽必烈大汗对大理远没有张弘范这么‘豁达’。听了伯颜与张弘范的意见之后,忽必烈怒道:“若是宋国敢对大理用兵,定不饶过。”
见大汗发怒,伯颜与张弘范都不敢说话。倒是郝仁笑道:“若是能统一各个汗国,便是宋国不对大理用兵,我们也不会饶过宋国。”
这话对了忽必烈的想法,他只是哼了一声,就没有再说下去。郝仁也不再接腔。他自从成了荀子的追随者之后,就爱屋及乌的看了荀子徒弟韩非子的书。韩非的书看完之后,郝仁并没有读荀子的著作后的通透感,即便如此,很多实用内容也让他受益匪浅。
譬如韩非子?说难第十二里面讲,夫龙之为虫也,可犹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人有婴之,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鳞,说之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