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 技术交易(1 / 1)

“我的上帝,那些埃及人是怎么造出这种怪物的?”一名工程师围绕着摆放在自己面前的坦克,连连发出惊呼,更恨不得整个人都贴到坦克身上去研究:“明明装甲厚度只有不到70mm,却能够抵挡六磅炮的直射,他们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此时另一名工程师正在翻看着随坦克一起送来的说明书,听到同事的疑问,将说明书翻到了装甲相关的那一页,仔细的阅读了一遍上面的说明才恍然大悟的说道:“埃及人采用了倾斜装甲,虽然厚度只有不到70mm,但是因为斜角的关系,炮弹实际所要穿透的厚度却超过120mm,难怪他们的坦克的防御力如此出色!”

得到同事的提醒,趴在坦克上的工程师这才注意到,埃及坦克的正面装甲几乎都是大倾角的斜面,只有侧面和后部装甲是垂直的。

而倾斜装甲的原理他只是在脑子里稍微计算了一下三角函数,便明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了。

“这真是天才般的创意!难怪他们的坦克可以做的这么轻!有了倾斜装甲,他们完全可以用更薄的装甲实现相同的防御!”趴在车上的工程师显然对这种设计大为赞赏。

倾斜装甲的设计虽然说原理简单,但有的时候搞设计最难得并不是原理和技术,而是那灵光一闪的创意。

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还在用垂直装甲的时候,领先一步使用倾斜装甲的设计,这就是一种领先世界的天才思路与创意。

“这些埃及坦克的装甲好奇怪,他们似乎用的不是钢材,而是什么多层复合材料。”此时另一名工程师正在坦克内检查坦克的装甲,在仔细的研究了一下这辆坦克的装甲,又核对了一遍手上的技术资料后,他发现了这辆坦克所使用的复合装甲。

复合装甲的概念在这个时代还没有被提出来,所以无论是战列舰还是坦克,用的都还是均质钢,最多进行一些煅烧、碳化之类的加工工艺处理,并没有人有复合装甲的概念和想法。

但埃及的坦克因为有着陈墨的命令以及那些最早被他从“生化”世界带出来的技术人员,从一开始他们就舍弃了均质钢的路线,而是在研发复合装甲。

虽然这个时代受限于工艺和科技发展的限制,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复合装甲造不出来,但搞一点符合这个时代科技水平的简易复合装甲还是没有太大问题的。

尤其是有着“生化”世界技术人员的帮助,埃及的工业技术水平提升的很快,虽然规模受限于国家发展速度没有提上来,但得到了“生化”世界科技加持的埃及的工业技术水平可是一点都不低的。

“多层复合材料?那是什么?”趴在坦克外面的工程师听到坦克里面的人这么说,顿时好奇起来。

“按照埃及人提供的资料,好像是在两层合金钢装甲中间填充了陶瓷和玻璃纤维材料,不过他们并没有写为什么要这么做,只是注明了这样做可以让坦克减重。”一旁抱着说明书的工程师再度翻阅了手中的说明书,查到了关于复合装甲的内容。

“哈哈,埃及人应该是没有足够的钢铁来造坦克装甲,所以才想出这种用其他材料填充夹层的方式,大英帝国富有四海,完全不用考虑这种问题!”趴在坦克上的工程师几乎想也没想就做出了判断,毕竟在他看来世界上除了大英帝国之外,其他国家都不值一提,更不用说几年前还是英国殖民地的埃及。

听到同事这么说,其他两个工程师也没有多想,英国人骨子里的傲慢让他们根本懒得去细思为什么埃及人会用复合装甲,只是脑补了一个原因便自认为是合理的解释。

不过他们有一句话倒是说对了,埃及确实没有足够的钢材来制造坦克。

虽然埃及本身也算是资源丰富,但制造坦克所需要的并不仅仅只是铁或者钢,而是合金钢。

以制造军舰装甲用的镍铬合金为例,就需要在钢材中添加镍和铬,以及其他各种元素,以提升钢材的性能,并且还需要经过特殊的加工工艺处理,这才能够使得材料达到制造军舰的要求。

日本人建造大和号的时候,就是因为自身的金属加工工艺不行,才耗费巨资为其造船工业增添大量新式设备,从德国购进15000吨水压机以及3台70吨酸性平炉,从而能够制造出包括650毫米厚装甲钢板(大和号主炮塔使用)在内的大型锻造件。

而日本当时都没有这些设备,可想而知埃及也是一样。

所以陈墨面对英国人希望得到埃及坦克技术的要求,也同样提出了自己的要求。

首先,英国需要帮助埃及升级造船能力,建设全套的配套设施,让埃及具备自行建造战列舰级军舰的能力。

与此同时,英国还需要为埃及建立东方贸易航线,从澳大利亚和东南亚向埃及出口大量的铁矿石、优质煤炭和天然橡胶。

另外,两国之间基于陈墨之前和乔治五世签订的技术合作协议,英国还需要帮助埃及建立航空工业体系,让埃及拥有生产飞机的能力。

而作为交换,埃及则需要向英国人提供其先进的坦克技术。

乍一看,英国人好像吃了亏,毕竟又是送造船厂,又是送航空工业体系,还要大量出口资源给埃及,结果只是换了一个坦克技术,这显然怎么看怎么不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但是仔细研究的话,就会发现英国人在这件事上并没有亏。

因为埃及需要向东南亚和澳大利亚大量进口资源,而这个时代的东南亚和澳大利亚可都是英国人的地盘。

而且埃及进口资源,也是需要付钱的,这样大笔的资源进口,无疑交易额也是巨大的。

这对于刚刚经历了大萧条之后,国内经济疲软的英国来说,可是一个大好消息。

有了这笔出口贸易赚到的钱,英国国内疲软的经济和财政,总算是可以回一口血了,英国人又怎么会不愿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