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迈克尔这样的人不少,但是这些人在美国这个已经癫狂的国家中就微不足道。从20年代初开始,美国人使用分期付款的心态已经从小心翼翼变成了顺理成章。仿佛只要有了12期、24期、36期的分期,债务就不再是债务。
商人们看到消费如此的火热,认为每天前来购买商品的人潮将会永恒不变,也放下戒心,大肆借债囤货。哪怕是洛克菲勒自己不认同这样的现状,却也经常会对自己的判断生出些疑惑。即便自己判断没有错,自己的看法至少在短期内是不是并不太正确呢?所以洛克菲勒对自己还能控股的企业下达了命令,不许赊账销售。既然那些想赊账的人都向石油企业吹嘘,他们只要把石油运出产区,就能赚到大把的美元。就让他们拿着大把的美元来买货吧。洛克菲勒财团并不缺钱,少赚点根本不是问题。
“你认为没有问题吧?”洛克菲勒问。
“怎么可能会有问题!”迈克尔答道。
接下来的几天里,事情的发展正如迈克尔所说的那样‘没问题’。美国纺织工人的收入的确比30年前高了那么一点点,但他们依旧贫困。在30年前,美国纺织企业主可是敢说出‘不管多健康的小伙子,我都能保证3年内让他(累的)满头白发’。但那时候的人民虽然穷困,但是物价水平很低。现在收入虽然高了,但是被分期付款推高的物价抵消了工资的上涨。
只要失业,分期付款就能逼死那些工人。甚至不需要失业,只要一个月没有工资,或者是降薪,工人们就直接被分期付款给逼到必须借钱还债。
现在的世面上的钱都被借走投入股市以及各种投机生意里去了,银行不可能向没有家产的工人贷款,所以市面上的高利贷利息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工人宁肯因为欠钱被抓进监狱,也不敢去借那种高利贷。更何况即便他们真的敢借,也没人有钱借给他们。所有的钱都通过杠杆加成被吸入到股市里面去了。
只要付出最低5%的股票价格,就可以借到股票,逢高出售,至少也能吃股息。在这样的模式下,谁会放弃唾手可得的钱,把钱借给穷人?
所以纺织企业以‘受到中美贸易战影响,要求政府救助’的请愿理所当然被否定了。纺织企业自然要裁员降薪,而面对立刻要被债务压垮的工人以及工人家属们立刻受不住压力,一次次上街游行,到政府前面请愿、示威。到他们投票的议员办公室要求议员帮他们解决生计问题。
纺织工人虽然穷,却有投票权,在纺织工人聚居的地区议员们开始感受到压力。不得不考虑该如何解决问题。而财团所豢养的媒体大肆报道这些消息,猛烈抨击美国政府无能,不作为,无视人民的痛苦。
就在6月15日,英国政府在新闻发布会上面对记者关于‘英国政府对中美愈演愈烈的贸易战的看法’,发表了官方的看法。
“中美贸易战已经引起了英国政府关注。对于中美两国的贸易冲突,英国政府不持立场。但是对于中美双方因为贸易战开始出现恶化的关系,英国政府表示忧虑。我们希望贸易战不要升级成为两国之间的冲突。”
英国政府的发言人在新闻发布会上遣词造句有着外交部门的优雅,但是优雅用语代表的含义却足够冷酷。翻译成普通人的用语,大意是‘中美贸易战可以打,但是美国不要认为,派遣舰队威胁中国航线,英国会坐视不理。’
各国外交部都看懂了这话,英国政府开始表达自己的态度了。
6月16日,巴黎。国际人权组织现阶段虽然不是被中国之外的各国官方承认的组织,但是国际人权组织是从亚洲国际法庭的基础上出现的一个非政府组织。所以巴黎大学法学院的一位讲师,作为国际人权组织法国分部委员,通过筹集到了足够签名数量的请愿书后,向法国国会提出了请愿,希望通过立法,禁止与奴隶有关的棉花以及纺织品进入法国市场。
虽然请愿书递交上去之后,并没有获得回应。但是此事本身就在法国造成了影响。而且这位国际人权组织法国分部委员并没有用白莲花的方式表达他的看法,作为法国人,他大量拜访比较关注民生的国会议员,并且请国际人权组织法国分部的成员在报纸上发表文章。
不管是拜访,或者是文章,都相当直接或者含蓄的提出了一个问题,‘法国纺织工人的工资再低,是否能够低过没有工资的奴隶?’
欧洲大战之后,法国经济看似不错,但那是资本家们的红火。法国工人1927年的实际收入比1913年的实际收入还低。低工资造成的痛苦下,任何事情都有可能成为法国民众发泄怒火的导火索。更不用说‘禁止奴隶生产的纺织品进入法国’是一个冠冕堂皇到谁都无法否定其正义性的观点。
在很短时间内,法国的舆论界不得不开始报导起法国人民上街游行示威的新闻。
法国的变化立刻越过了狭窄的英吉利海峡,传到了英国。以至于首相鲍德温专门把外交大臣请来询问到底是怎么回事。经过了并不长时间的讨论,外交大臣离开首相办公室的时候,脚步轻快。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外交大臣立刻提笔写到,“基于仁慈的上帝所……”
1秒记住:。手机版阅读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