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张庄外,梅姑看着那小姑娘跑到了马车前。
她奇怪地问道:
“小玲,你怎么过来了?”
那个叫小玲的姑娘,只有十五六岁年纪。
梳两条小辫子,穿一身花衣裳,非常漂亮可爱。
只见她笑着把一封信交给了梅姑,对梅姑说:
“梅姑姑......”
“姑奶奶本来刚刚要过来的。”
“但是被却被村里的几个大妈大婶儿小媳妇儿给拉住了。”
“非得说要跟她学绣花。”
“结果她一时就来不了了。”
小张庄里,大部分人都姓张。
梅姑也出自小张庄。
她也姓张,全名是张梅姑。
晚辈们通常就叫她“梅姑姑”或“梅姑妈”。
梅姑从父亲一辈就搬到了京郊。
但和小张庄里的亲戚来往仍然很密切。
庄里的人,她大多都叫得出名字来。
小玲也姓张,比梅姑要小一辈。
所以,她叫梅姑作“梅姑姑”,叫张芸娘“姑奶奶”。
......
梅姑把小玲递过来的信小心翼翼地收了起来。
又把李朝阳的信递给了她。
然后感慨的说:
“咱姑妈真是太厉害了!”
“既有文化会写字儿,手工又做得好。”
“这针线活儿,就连专门的绣娘都比不的。”
“真是太了不起了!”
她摇了摇头,然后又接着说道:
“之前,我还寻么着......”
“谁那么有福气,可以配得咱姑妈?”
“任谁能够娶得这样的媳妇儿,那可真是辈子修来的福气啊!”
“不过见了姑父,觉得他也不错。”
“挺帅的一个小伙子,又是国营厂的正式工。”
“听说还是个高中生,很有文化!”
“人也谦和......”
梅姑在那里感慨着。
小玲也连连点头称是。
又好奇地打听了一下李朝阳的情况。
两个女人,约等于一千只鸭子。
两人叽叽喳喳,爽利的笑声,响彻在庄外的田间地头。
只有老马还旁边呵呵地傻笑着。
梅姑见状,嗔怪地白了他一眼道:
“人家在说话呢,就你还在这儿傻笑。”
老马也不顶嘴,只由着她说着。
这两个人的互动。
又别有一番意趣。
......
看着爽利的梅姑和沉默寡言的老马这对组合,小玲扑哧一笑。
然后打趣了他俩几句。
才把手中的一壶水,几个馒头,几片腌肉,一小包咸菜递给了梅姑:
“我就不耽误你们了......”
“这是姑奶奶给你们的。”
“你们待会儿当午饭吃。”
“不用另外去买吃食了......”
梅姑一听,连连推托:
“这怎么行呢?”
“天天让姑奶奶这么破费......”
“我们这不成吃白食的了吗?”
“哪有这么办事儿的?”
不过,小玲还是叫坚持叫他们收下:
“梅姑姑,这都是姑奶奶专门给你们做的。”
“她给你们的,你们就拿着吧。”
“您也知道她的脾气,你们不收,她是会不高兴的。”
梅姑这才不好意思地把食物收下。
叹气道:
“唉......”
“要不怎么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呢?”
“今天早出门,姑父刚刚给我们拿了早餐。”
“现在姑妈又给我们拿来了午饭。”
“他俩的心思都想到一块去了。”
“难怪大家都说他俩是天生的一对儿呢。”
“都是这么好的人呀......”
小玲听了,高兴地连连点头。
然后,又跟他们打趣了两句才离开了。
......
梅姑和老马离开了小张庄,继续前行。
而小玲则把李朝阳的信带了回去。
进了村子后,她脚步加快,走进了离村口不远的一座青瓦石砖宅院里。
这是一座前后两进的宅子。
传统样式和布局。
规模不大,但是前后花园,主房厢房耳房,一应俱全。
不过,宅子的整体装饰似乎已经做了一些改动。
花园里还有搬走了的山石的痕迹。
现在到处都显得很朴素,不事雕琢。
在这个年代,讲究的就是艰苦朴素。
去掉了装饰后,让人看了心里更放心。
不久之后的大时代,许多豪华大宅反而都被弄得不成样子了。
朴素一点儿,反倒能够留存下来。
由此可见,这里的主人还是很谨慎的。
“姑奶奶,我回来了......”
小玲一进前院,就开口叫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