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左仆射(2 / 2)

萧公敬这么做倒是很有道理,要知道东、西回鹘靠的就是甘州的储粮,如果甘州粮仓一被烧,而城外百姓又被迁至城内,这么一来回鹘“打草谷”都没法打了。

可想而知,回鹘十余万人马,如果没有粮草那如何还能生存?这也是萧公敬考虑一番不舍得将城外未成熟的麦粮烧毁的原因,这一方面是城外麦粮是百姓同样也是敦煌国的税粮,另一方面则是麦粮还需两个月才能收成,而萧公敬又断定没有粮草的回鹘坚持毕意回鹘根本就没有料到曾经只会议和的敦煌军今趟却做足了准备甚至暗渡陈仓不了两个月。

最后,萧公敬便在沙州安排了两万步军另两千骑军,肃州安排三万步兵另三千骑军,并许下功赏激励将士誓死守城。

一切安排妥当后,萧公敬才敢稍事休息,同时心下暗道这秦风的计策果然不错,此时虽未开战自己却觉得胜券在握,甚至都做上了在回鹘撤军时乘机尾随其后掩杀的准备了。

如果一切都按照这样发展下去的话,那么萧公敬很有可能会美梦成真,。

但萧公敬没有料到的是,敦煌国内还有另一支势力在暗潮涌动。

太子这几天一想到御书房的事便坐立不安,想来想去,便宣尚书左仆射兼太子太傅李易松进宫。

之前所说中书主政、枢密主军、三司主财。其实中书主政并不准确,自唐以来国家实行的便是三省六部制。

所谓的三省,便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

其中中书省的作用就是在朝堂上直接帮助皇帝处理政事,也就是在台面上的。

门下省则是担负谏言之责以匡正皇帝的过失……可想而知,这个省的作用大小完全得看皇帝,皇帝如果是唐太宗那样的,那门下省便能发挥作用,但如果碰上一个昏君敢说他不对的就砍头,门下省就不过是个头衔。

尚书省就是掌管“工刑兵礼户吏”六部,亦即掌典领百官的作用。不用说,尚书省虽然官品只有从二品比中书、门下的二品都要低,但实权却是最大的。

李易松就是尚书省最高行政长官左仆射……尚书省的最高行政长官原本是叫“尚书令”的,只不过唐太宗在做皇帝之前就是尚书令,唐太宗一上位之后就没人再敢做“尚书令”了。开玩笑,做“尚书令”的意思那不就是想做下一个皇上吗?还要不要脑袋了?!于是就把尚书令改成了左右仆射并以“左”为尊。

其实,李易松做为太子太傅及辅佐曹议金登上皇位的要人,随便他想做三省的任何一个最高行政长官都是不在话下的。但他却十分明智的选择了尚书省。

甚至他还有意推举只知说大话、空话的刘籍但任中书令……其用心很明显,将这样一个人摆在朝堂上出现在萧公敬面前,原本就看不起文官的萧公敬就更是觉得文官迂腐无用,于是就更不将文官放在心上。

另一方面,李易松又有意让太子曹元德在朝堂上与刘籍政风不和互相争论,于是就给皇上及萧公敬造成了一种太子与文官不和没有自己的党羽的假像。

而实际上,**早已在李易松的运作下,通过六部扩张开来,甚至就连萧公敬的军队中都不乏有**的人。

“太傅救我!”见李易松进门,曹元德抢上前去呐头便拜。

见此李易松不由大惊,赶忙扶起曹元德道:“储君何以如此?”

“太傅!”曹元德哭道:“我等只道对手只有萧公敬一人,谁道此番宁王异军突起……”

“太子说的是那秦风吧!”李易松不由皱了皱眉头,如果只是宁王一人尚不足为俱,但宁王却不知从哪里带来了一个只凭智计便足以撼动敦煌国任何一势力的秦风,那便大事不妙了。

“原来太傅全都知道了?”曹元德道。

“嗯!”李易松点了点头,在此之前刘籍就把御书房里的发生的一切向他汇报过了。

<img alt="" src=" cj./picture/20150408_194811.jpg" />

扫描起点微信二维码,全民抢答冷知识,拿勋章,赢大奖!

点击微信右上角+号,选择添加朋友,搜索公众号“qdread”参与!

各种大奖,轻松拿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