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3章主意(1 / 2)

北雄 河边草 1061 字 2022-08-15

许敬宗和高季辅可不一样。

高阳许氏是正经的汉姓大族,耕读传家,书香门第。

许敬宗少读诗书,十几岁的时候便中了秀才,授淮阳书佐,那还是大业年间的事情,大业年间取中的秀才,进士加起来也不出十数。

当时大环境不好,科举被世族抵制的厉害,参加科举的人不多,大部分还都是汉人。

可话说回来了,那会被取中的人在之后却各个享有盛名,像房玄龄,杜正玄兄弟三人,孙伏伽,侯白等人,他们品行虽然不一而足,但皆为一时之选。

这些人如今大多数还都活着,其中年纪最轻的就属许敬宗了。

前隋的时候,科举出身的官员遭到了非常严重的压制,大部分人过的都很不如意,许敬宗也不例外,仕途上一直没多少起色。

隋末战乱来临,大家更是飘零四方,得到诸侯重用的人不多。

李渊在时,这些人大多数因为避祸,来到了关西地面,这是隋末时期人才流动的一个很明显的表现。

只要有那个能力,大家就都会拼命的往关西跑,毕竟当时关西军事集团余威犹在,用时人的话来说,就是形胜之地,气运所钟。

再者又碰上了有着人才收集癖好的李世民,于是不少人便成为了天策府学士,房玄龄和许敬宗等人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那个年月,别看诸侯们都打着求贤若渴的旗号,但十八路诸侯,三十六路烽烟,真正能容得下人才的,不出五指之数。

…………

而文人冒然想要打入武将的圈子,那肯定不容易,也并非明智之举,可谁让他是许敬宗呢。

前隋的那些进士,秀才之中,名声最差就是杨纂和他许敬宗。

杨纂是华阴人,他们这一枝是弘农杨氏后人,大业末,因涉入杨玄感谋逆一事而举家迁入蒲城。

杨纂等人差点被杀,惶惶然丢了官职,逃入乡间避祸。

李渊渡河南下的时候,在长春宫接见了愿意投效的一些人,杨纂就在其中,后授侍御史,长安县男。

李渊败亡之后,杨纂又急急去拜见了杨恭仁,所以仕途并未受到太大的影响,元贞四年的时候,还迁了吏部考功郎中。

他少年时和颜师古,令狐得棻等人都有交往。

名声之所以差,并不是这人品行低下,而是为人太过严厉,有吹毛求疵的意味,待人太苛,不分公私,动辄就要参人过失,那名声还能好了?

而且吧,他这人性情比较怪,虽然心怀锦绣,文章做的极好,可却不愿以文雅示人,接人待物,就像个无知粗汉,常为同僚所鄙。

所以说杨纂的名声差,和许敬宗是两码事,许敬宗是没有风骨,杨纂则是心胸狭窄,外加特立独行。

…………

就像现在,许敬宗想要跟堂中这些人结交,其实他也没想好结交了这些人物的利弊,他只是听说了程大胡子来历不凡,便骤然升起了结交之心罢了。

如此心性,和当世臣下们主张的主流操守便已相去甚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