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成街口,有一幢两层高的小楼,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有人把小楼盘下来,开了间茶楼——龙福茶楼,一楼是百来平米的大堂,二楼是包厢,做早午晚茶的生意。
宁华市玩古董的人都喜欢来龙福茶楼,因为这里是打听消息的好地方,比如说哪一家店最近来了好东西,又或者谁捡漏得了什么宝贝之类……当然这些消息真真假假,全凭各人分辨了。
江华心情很好地进了茶楼,在一张靠着墙角的桌子坐下,叫了一壶茶和两笼点心慢条斯理地吃起来——找到自己在这个世界的目标,他没有理由不心情好。
刚坐下来不久,赵铁就过来了,“江华,你今天来得挺早的啊。”
江华脸上露出了笑容,说:“赵哥,来,坐下来喝茶。”
赵铁不客气坐下来,顺手拿起只包子塞到嘴里。
“赵哥,有什么消息?”
江华拿起茶壶,“哗哗哗”地给赵铁倒茶。
赵铁在东成街也个名人,消息灵通,知道什么人要什么货,也知道什么人有什么货,是拉纤的高手。
拉纤是收藏中里的行话,说的不是在河里拉船,而是指中间人或介绍人,通过介绍买卖双方交易来收取佣金,一般是卖方出成交价的3%,买方出2%,也就是俗称“成三破二”。不过,这是旧时的规矩,现在的情况一般都是买家付在,具体数额也是商量着决定。
赵铁拿起茶杯子,轻轻地吹了吹上面飘浮的茶叶沫子,顾不上烫连着喝了几口才放下。
“江华,还真的是有个消息,就看你有没有兴趣了。”
江华心中一动,看样子赵铁今天是特意来找自己的,“有什么好东西?”
“书贴,有人手上有幅书贴要出手,先看货,看上的话就可以出价,三天后付钱。”
赵铁凑近了一点,压着声音低声继续说,“赵孟頫的。”
“哦?赵孟頫的?”
江华眉头一挑,不相信地说,“我看是假的吧?”
赵孟頫,字子昂,汉族,号松雪道人,元初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博学多才,诗文、书法、绘画、金石、律吕……无一不精,特别是绘画和书法,其中绘画开创元代的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书法方面更加是不得了,篆、隶、真、行、草书,特别是楷、行书,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创有“赵体”,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在华夏书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流传下来的每一幅书贴都是珍品,得了的人哪一个不是捂在手里当作专家宝的?
怎么可能出手?这事情一听就透着古怪。
“嘿嘿嘿!据说已经传了近十代,现在母亲病重什么的,缺钱,想出手。”
江华撇了一下嘴,古董这一行别的不多故事多,什么种地的时候挖出个元青花,又或者是拆房子的时候发现夹层里面的八大山人的画之类的层出不穷,最多的就是家里人病重得变卖传家宝——故事听得多,早就已经有免疫力了。
“嘿嘿嘿,东西是真的就行了,我这有照片,你看看是不是有兴趣。”
赵铁拿出手机,打开一张照片后推到江华面前。
“没兴趣……咦?”
江华伸出筷子,夹起一只虾饺,龙福茶馆开了超过二十年,虾饺做得确实不错,皮薄虾鲜,每一次来必点,不过,这一次他的虾饺停在嘴边,接着就放了下来,双眼死死地盯着赵铁的手机。
赵铁得意地笑了起来,说,“怎么样,东西不错的吧,我就说了,你一定有兴趣的。”
江华定了定神,拿起赵铁的手机仔细看起来,好一会才敢肯定自己没有眼花。
“《兰亭序十三跋》?怎么会?它不是应该收藏在岛国东京博物馆的吗?”
江华喃喃自语,仿佛见了鬼一般。赵铁手机里拍的竟然是赵孟頫的《兰亭序十三跋》!
“不对,或许在这个世界,它还在华夏大地上?”
江华不由得想起昨天晚上的猜测——如果自己的猜测是对的,《兰亭序十三跋》出现在这里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什么时候去看看?”
江华马上就作出决定,现在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确定赵铁所说的《兰亭序十三跋》是不是真的。
“今天晚上,十点钟,我来接你,还有事情,我先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