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卷 龙盘虎踞春秋事第一千四百二十八章 稍定(2 / 2)

将血 河边草 1638 字 2022-05-31

很多人其实都明白,秦人在河洛,不说秋毫无犯吧,却也不脱堂堂之师的范畴。

而今,秦人终于下了狠心进行整治,许多之前惶惶大言,一副不畏生死,不计自身荣辱之人,立马畏怯了下来。

用句不好听的话来说,其实就是不见棺材不掉泪。

不说胡人大举南下,只说当年女真人渡过黄河,接连攻取河洛之时,就没见这许多人站出来,保家卫国。

因为谁都知道,胡人茹毛饮血,只会用刀枪说话,从来可没有安抚百姓一说,更不会因为你田产众多,在百姓中深有声望,便会手下留情。

而大秦这些年怀柔之策,不能说错,却也助涨了很多人的气焰,觉着秦人不过如此,兵戈再利,也要以民心为重。。。。。。。

说到底,其实就是存了侥幸之心罢了,这也才闹到了如今的地步。

到得现在,血淋淋的屠刀高高举起,重重落下,再不留任何余地,终于让多数人心胆俱寒。。。。。。。

于是,从四月末开始,河洛地方大族陆续来到洛阳,住进了各自产业,或者居于客栈之内,让日渐萧条的洛阳古都竟然渐渐繁华了起来。

晋国公召集河洛大族,商讨河洛长治久安之策的消息,也传遍河洛的各个角落。

即便没有接到钦差令喻的人,也在思忖一番过后,打点行装,往洛阳赶了过来。

除了观望声色之外,恐怕也有着争竞之心,觉着自己不含糊,为何旁人能够成为晋国公座上之宾,自己不成?

所谓人心难测,就是这么个样子了。

之前在河洛乡间府县,风评皆以居秦人官佐为耻,而今,风头虽还未彻底转变,但许多人已然掉过头来,稍稍露出了谄媚嘴脸。

地方大族。。。。。。多数不过此类,千古艰难惟一死,所谓民心,所谓风骨,在刀枪面前,终是要撞个粉身碎骨。

不必太过感慨什么,在华夏这片大地上,千年前如是,千年后照样如此,许多故事,重复了一遍又一遍,却总脱不了大体的范畴。

有勇气而又倔强的人死了,剩下的则是些聪明而又怯懦的人在苟延残喘,最终成为顺民百姓。

天下分合,多出于此,不必多做赘述。

如今,主导了这一切的大秦晋国公,冠军大将军,枢密副使赵石,便没想那么多,此时的他,却是清闲的很。

早晨起了个大早,拽着两个小妾,来了个晨练,神清气爽的梳洗完毕,然后练上几张大字。

之后,便在五月间暖暖的阳光之下,带着亲兵随从,到洛阳国武监分院转上一圈,重新回到洛阳城内,开始翻阅送过来的文书。

送到他这里批阅的东西并不算多,主要还是朝廷的邸报。

这个时候,他总会稍稍有些庆幸,自己身在河洛,不用为禁军整编那等千头万绪的事情烦扰,甚或是被喜欢坑人的皇帝陛下叫进宫中,献计献策,更不用起个大早,却站在金殿之上,听那许多让人昏昏欲睡的朝廷大政。

河洛这里的事情,处置的差不多了。

该杀的人已经伏诛,该老实的人也老实了下来,河洛这里也接收了不少禁军裁汰士卒,算是变相的帮了种燧一个大忙。

朝廷在五月间终于通过了在北边建立新军的奏议,但作为首议之人的枢密使李承乾,应该在枢密使的位置上呆不了多久了。

大秦朝堂正处于一个新旧交替的过程当中,同门下平章事李圃离职,关于官员任职年限的问题也渐渐明确了起来。

这样一来,不但枢密使李承乾会很快卸任,一些京官在京中职位上养老的规则,也打破开来。

尤其是一些地方大员,也在此列。

引起反弹简直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一些布政使,宣抚使接连上书议政,原因就在此处。

其实最终看的,还是皇帝陛下的决心,在这一点上,赵石看的很明白。

只要皇帝陛下不松口,这件事就会一力推行下去,会出大乱子吗?赵石不很确定,官职就是官员们的命根子,被逼急了,闹出什么事情都很正常。

而他在京中待了这许多时日,此时也觉得,皇帝陛下不必太过较真,这会儿只要松松口,立即便是天下太平。。。。。。

至于皇帝陛下怎么想的,他不很确定,不过有想法是一回事儿,他断不会在这个时候,为那些垂垂老矣的家伙们去试探皇帝陛下心中所想,更不会为了此事进言。(未完待续请搜索,小说更好更新更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