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科技和懒神科技还不太相同。
陈浩聪他们并不是太排斥各种记者,所以这次火箭发射时,各国的记者都不请自来。
在发射之前,因为指挥室的空间不足,或视野也不太好,所以他们大多都在各自的船上,远距离拍摄。
但此时,不知道多少的记者,都围了上来,对着这巨大的火箭拍个不停。
可回收火箭这个概念并不稀奇。
马一龙的火箭,就是以可回收为卖点的。
在火箭发射过程中,火箭的燃料只占成本的不足百分之一,剩下的大部分成本都在火箭本身。
昂贵至极的发动机,价格高昂,用一次就报废的飞控系统,以及要求极高,生产加工非常困难,却只是消耗品的火箭箭身。
这些都是火箭的成本。
但这笔成本,其实本来是可以避免的。
只要在火箭发射之后,将火箭回收。
但……只是理论上可以。
因为火箭的瞬间爆发力和推力实在是太大了。
在经过几分钟的爆发和超级严峻的环境考验之后,火箭本身遍布各种暗伤,检修、修复的成本,甚至比重新制造还要高昂,而且也无法保证其可靠性。
直到熊孩子科技设计出了眼前的“大头娃娃”火箭。
得益于金属氢合金的卓越性能,它可以像战斗机的发动机一样反复使用,运转数小时或者数十小时才需要一次检修。
而火箭发射,通常都是几分钟,十多分钟就已经完成。
在这种技术之下,火箭的发射成本,真正只剩下了燃料费和并不昂贵的折旧费。
此时来采访的记者,大多是有一些专业知识的。
就算是没有专业知识的记者,背后也有一个庞大的智囊团或者专家顾问团在指点。
发射时,熊孩子科技展现出了惊人的火箭推力,它在发射过程中,非常自由地横跨了几个不同的轨道,飞了远超普通火箭的航程。
当时他们觉得熊孩子科技可能是发射失败了。
现在看来当然不是发射失败,而是在炫技。
但那一波三折的过程,对他们的震撼,却远不如“大头娃娃”在发射之后,自动回收带来的震撼更大。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横跨多个轨道,只要找准发射时机,计算好变轨角度,很多火箭其实都可以做到。
但是……能够在飞行数千公里之后,还有燃料完成回收?
目前就只有这么一颗火箭可以做到!
大头娃娃号!
不知道多少火箭专家,抬头仰视着这巨大的火箭,那眼光不像是看一颗刚刚回收的火箭,而是在看从天堂降临的天使。
如果联想到这大头娃娃的形状,以及上面显示的durex广告的话……
说不定会有人打电话报警,把这些快要流口水的火箭专家当变态抓起来。
陈炜也离开了指挥室,走出来,目瞪口呆地看着眼前的火箭。
这东西,就是他的儿子陈浩聪造出来的?
实在是太伟大,太惊人了——如果这火箭上,没有那暧昧的紫红色光影,和不断变换的durex广告的话……
陈浩聪给了他们十多分钟的时间,沉醉在durex的魅力之下。
然后他拍了拍手,唤醒那些疯狂争夺镜头的记者和完全不怕高温,几乎要趴在火箭上的火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