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行仆役口水四溅,卖力推销,重点指出这是内务府用从契丹缴获的白鼬皮、狸猫(豹猫)皮、貂鼠皮制成。
这个卖点还算不错,吸引了一些人购买,大概卖出了七八件的样子,但比预想还是少。或许是因为价格贵,一般人买不起,或许是因为别的原因。
「先秦之时,衣裘者众多,《礼记》中的冠服就有很多是裘衣,为何今人不爱裘耶?」赵匡明在长夏商行内逛了一圈,问道。
「安史之乱前还是不少的。大裘冕便是用黑羔羊皮制成,但唐玄宗时改了。」姚洎说道。「为何改?」
「玄宗爱享受。大裘冕太厚、太重、太热,不爱穿。」赵匡明笑了,这确实符合玄宗的性子。
「今上会不会恢复皮制大裘冕?」赵匡明问道。
姚洎稍稍思索了一下,道:「一定会。」「为何?」
「我听闻一个消息,不保真。」姚洎说道:「洛阳坊间有传闻,圣人其实并不是那么爱吃海鱼、昆布、鲸肉之类。每得此物,多分赐臣下、军士。但他为了让人下海,便装作自己爱吃,以带动风潮。据出宫采买的中人所言,圣人更爱吃羊肉、牛肉、鹿肉。」
赵匡明又笑笑完叹息:「圣人是真狠对别人狠,对自己也狠。」
「圣人北伐契丹、渤海,连连大胜,再看内务府所作所为,今后皮裘怕是要大行其道了。」姚洎说道。「北朝之时,衣裘者多吗?」
「不少。」姚洎说道:「北齐多一些,后周少一些。便是南陈,也有人穿皮裘。陈文帝的一件龙袍,就是裘服。」
其实,在最初的时候,中原人并不忌讳皮裘。因为人类最初就是用野兽皮当衣服,《礼记》中也记载了大量各类等级的裘衣规范。
但自西汉以来,与匈奴反复缠斗,皮衣渐渐染上了一层「胡风」。因为胡人就穿这个,慢慢形成了刻板印象,大大减少了中原皮衣的数量。
南北朝的时候,皮裘风有所回暖,并一直持续到了安史之乱。在这个时间节点以前,中原皮衣还是不少的,至少比两汉时多。
安史之乱后,老百姓没怎么抵制皮衣,但儒家士人开始大量抵制,
他们掌握话语权,贬低了皮衣的地位。
但由于是武夫当国时期,这种抵制并不彻底。以唐、夏军人为例,戎服边缘经常有皮毛点缀。比如唐长乐公主墓壁画中,军士裙甲下缘就加了一圈皮毛,日「兽皮战裙」。
再加上蕃人军士极多,他们可不管什么,穿兽皮裤的都有。最绝的是,后世出土的墓葬中,还有穿性感豹皮裤的。
但到了宋代,皮衣的地位就直线下降,到了穿出去要被人骂的地步了。
「一日,(徐铉)见其婿亦被毛裘,责曰:「吴郎上流,安得效此?」淑曰:「晨兴苦寒,朝中服者甚众。'铉曰:'士君子有操者亦未尝服。」」
这是徐铉骂他女婿的。
「中朝自五胡猾乱,其风未政,荷毡被毳,实烦有徒。」这是徐铉骂同僚。
从这里可以看出,邵树德最初的担心是有道理的,即中原人对皮衣有点刻板印象了,认为这就是胡人的衣服。
但也可以从中看出,至少在北宋初,因为天气寒冷,上朝的官员穿皮裘的还是很多。只不过随着时间推移,北宋士人越来越敏感,与徐铉持同样想法的人越来越多,渐渐使得皮衣没落,最后彻底与胡人划上等号,从上流社会销声匿迹。
其实大可不必,就是件衣服而已,况且先秦之时中原人穿的皮衣老多了。
「自卖鱼之后,圣人又要卖皮衣。还是内务府做的衣服,真是绝了。」赵匡明笑道:「那就—」「多买几件?」姚洎笑问道。
「买!」赵匡明哈哈大笑,道:「胡饼天天吃,胡衣就穿不得么?」说完,让随从拿来钱帛,把那几件白鼬皮衣全买下了。
「这裘还不错,暖和,也挺漂亮。」赵匡明当场穿了一件,奇道:「怎正适合我大小?」
「这是成衣。」姚洎说道:「长夏商行做了几等衣物,魁梧大汉可买甲等,衙内穿乙等正合适。」「原来如此。」赵匡明说道:「皮子也买点吧,冬日天寒,回去可给家人做上几身。」
姚洎笑道:「若中原之人都如衙内这般,契丹何必打生打死?光卖卖皮货,头人们就赚得盆满钵满,牧人也能分点汤汤水水,那还南狩个什么劲?」
赵匡明若有所悟。
「近几年,河套蜂蜜风行关西、河南,甚至有远售至襄阳、江陵者。」只听他说道:「参州、柔州产糖,洛阳亦不少见。如果再算上毛布、皮裘阴山、代北蕃部可赚了不少钱啊,难怪他们这么老实。」
姚洎点了点头,道:「蕃人从军征战,可立功受赏,可封爵当官,还有毛布、蜂蜜、红糖、皮货、牲畜等物售卖至中原。中原之日用品又行销草原,全不受限,没有时关时闭的榷场,草原牧人买货时不用被人狠狠宰一刀,日子确实好过了太多。再这么下去,怕是都要被养废了。」
「这便是圣人对付草原的兵法么?」赵匡明问道。「无上兵法。」姚洎肯定地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