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绚的眉头皱得更深了,眼神有些阴冷,“对李平原其人,诏令中有详细介绍,说他是安平公李德林之子,渤海公高颎之门生,闻喜公裴世矩之弟子,齐国公长孙晟之部下,少时从军,以秘兵刀的身份征战大漠,并在保护启民可汗南下入朝的过程中血战千里,一战成名,其后出任西域都尉府参军事,追随闻喜公经略西域,屡建奇功。西征胜利结束后,秘兵刀遂奉旨转赴远东蛮荒执行秘密任务,而今东北局势之剧变,皆出自秘兵刀之手,故任命其为安东都尉府首任都尉,全权负责经略安州及东北之重任。”
“原来如此,李平原竟有如此显赫身份,竟有如此显赫战功。”杨恭道佯作惊讶,“只是令人不解的是,圣主为何要在诏令中详细说明李平原就是秘兵刀?这岂不暴露了秘军机密?这对李平原经略东北又有何帮助?”
郭绚大有深意地看了杨恭道一眼,不紧不慢地说道,“据传,行宫有谣言,说白发贼就是秘兵刀。”
这大大出乎杨恭道的预料,忍不住脱口惊呼,“谣言?这怎么可能?白发贼怎么可能是秘兵刀?这不是把矛头直接对准了闻喜公(裴世矩)吗?”旋即恍然大悟,“某知道了,离间计,这肯定是离间计,是要挑起中枢内讧,而秘兵刀因此暴露,圣主无奈之下,只好公开李平原就是秘兵刀这一事实,以此来保护闻喜公,破坏对手的阴谋。”
郭绚望着杨恭道,眼神异常锐利,仿若要穿过杨恭道的眼睛看透他的灵魂。
杨恭道十分坦然,抚须叹道,“某知道你有所怀疑。行宫里传出的谣言郉与里坊街巷的谣言,可信度的确不一样,但白发贼肯定不是秘兵刀,如果白发贼是秘兵刀,白发贼在芒砀山举兵叛乱又作何解释?”
郭绚笑了,语含双关地说道,“秘兵刀其人,你是否听说过,某不敢肯定,但某却是有所耳闻。”
杨恭道面色如常,心里却是苦叹。
这个谣言对大多数贵族官僚来说都会忽略其本身,而把目光放到裴世矩身上,但对少数知情者而言,他们关注的却是谣言本身,因为他们知道秘兵刀其人,知道秘兵刀正是当年掀起榆林风暴的始作俑者,知道秘兵刀与圣主、宇文述、裴世矩之间的恩恩怨怨。而在这些知情者中,极有可能包括郭绚,因为郭绚的兄长真定襄侯、左武卫大将军郭衍,当年正是圣主最为信任和倚重的股肱大臣之一,正如杨恭道的父亲观德王杨雄一样,都是当年榆林风暴中的核心人物,他们或多或少都知道秘兵刀在那场风暴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郭绚继续说道,“所以,某相信这个谣言,白发贼就是秘兵刀,秘兵刀就是李平原。”
杨恭道想了一下,有所决断,“那么,今天你独自前来,意图何在?”
郭绚微微一笑,“安东都尉府的成立,意味着中土要公开夺取安州和东北,而此举有与突厥人反目成仇之风险,有提前引发南北大战之可能。就目前局势而言,这一举措弊大于利,但圣主和中枢却毅然决策,原因何在?”
这也是杨恭道疑惑之处,此策风险太大,如果安州北征失败,或者李风云及其支持者拒绝回归,或者突厥人不惜代价倾力反攻,圣主和中枢就非常被动,政治军事上的危机可能愈发严重,所以从当前内忧外患的国内外形势来说,中枢决策应该稳健,甚至保守一些,而不应该锋芒毕露,咄咄逼人,一旦把突厥人逼急了,鱼死网破,对中土必然不利。
“愿闻其详。”杨恭道说道。
“某得到消息,本月初九,右骁卫将军冯孝慈在剿杀河北贼张金称的战斗中不幸阵亡。”
右骁卫将军冯孝慈?阵亡?杨恭道难以置信。
一位卫府高级统帅,圣主的亲信股肱,刚刚在平定杨玄感的叛乱中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前西北军副帅,竟然马失前蹄,死在了河北剿贼战场上,这简直就是匪夷所思的事,而冯孝慈的死不论是运气太差还是别有内情,其造成的政治后果都非常严重,尤其对圣主和改革派来说,更是迎头闷棍,打得头昏目眩。
“前有冯孝慈离奇阵亡,后有李平原横空出世,这中间必有玄机。”郭绚淡然说道,“所以某认为,安东都尉府是个契机,对很多人来说都是改变命运的机会。”
杨恭道心领神会,对郭绚的意图一目了然,但兹事重大,他必须十万火急报于李子雄,告知北征战场上的李风云,速速拿出对策,于是他拱手对郭绚说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请使君耐心等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