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面对这样一种情况,我们又该怎么办?对旧河道裁弯取直、开挖新的河道以避开沙洲都是很不错的办法,但这同样需要很多人手来办,对北宁地区不是很现实,那么到底该怎么办呢?这个问题一度困扰了北宁人很久,直到工程技术研究院的人前阵子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航道清淤方法——
工程技术研究院的工程师前阵子已经来过一次高郭县了,他们的人表示,需要沿着铁特河河道挖一条尽可能窄的平行的沟槽,并在两侧间隔设置矩形的水塘,沟槽、水塘的尺寸都有大致的规定,是工程院的技术人员们根据河水的流速(主要是夏秋季节洪水爆发时的流速)估算、测定出来的。
当夏秋季节洪水从上游倾泻而下时,将狭窄沟槽上游与河道连接处完全打开,奔流的河水旋转下泄,冲刷出一条全新的宽的航道,完美避开了河道中心的沙洲,听起来就是一个很有创意也成本相对较低的方法,非常适合北宁地区施行。
当然工程技术研究院的人也警告,这种方法也是有缺点的:一是洪水很容易失去控制进而冲刷出一条与计划方向有偏差的航道;另一方面,大量的表土与底层淤泥冲刷而下,有时会在下游形成新的淤积体,而这时随着河道的展宽,水流已经不足以再度移动它们了。
北宁地区的人认真听取了工程院专业人士的意见,最终决定还是按照他们的方法来拓宽河道。他们别无选择,高郭、博望两县就这么些人,平日里拓荒就已经很辛苦了,冬季枯水期还要上河,确实不容易。因此现在有一种节省劳动力和成本的拓宽河道的方法,他们自然就毫不犹豫地采用了,即便其有些副作用和不足之处,但也无所谓了,以后再说吧。
工程技术研究院的人对此也很高兴,因为他们提出这个方法(或者说设想)已经两三年的时间了,却从来还没有在东岸国内任意一处运河上使用过。因此,他们现在也迫切地想知道这种方法到底好不好使,在实际应用中还有哪些他们没想到的欠缺,又该如何弥补。如今北宁地区愿意采用他们的新技术来拓宽河道,那自然再好不过了。
此时铁特河北岸就有很多人在挖这样的一条沟槽,徐宇背着手转悠了几圈,心情略微有些感慨。至少,在后世的时候,他就没听说过还可以用这种方法来拓宽河道!他家住在长江三角洲一带,印象中小时候每年到了冬天,家里大人都会带着工具上河挖沟。那时候是县政府组织的,只提供一顿午饭,其他的甚至连劳动工具都要自己带,在缺乏大型机械的情况下,所有的活计都只能靠人工来干,真的非常不容易。
有时候天上飘着雪,大家也得下到铺着木板和芦苇席子的河床底部(不多的河水已被引水渠引走),用铁锹一锹一锹地挖着淤泥。因此,在他原本的想象中,挖河也只能这么挖了,别无他法。可谁成想,在17世纪的这个时空,工程技术研究院的这帮本时空的研究院、工程师们,竟然想出了这么一个办法,真的令他感到非常惊讶。
其实这种情况在这些年已经不少见了。自然科学研究院、工程技术研究院及其他一些国营大厂的研究机构,每每推出一些让穿越众颇为惊讶的奇思妙想或技术改进方案,其中有的被否决掉了,有的则被负责科研口的穿越众采纳。徐宇曾经与他们中的一位聊过,那位现在已经过世的穿越众当时就直言不讳地告诉他,工程院、科学院的学生们是无价之宝,因为他们不像后世穿越过来的科技工作者一样,思想被条条框框束缚,他们的思维是天马行空的,能够较好地从现有技术、材料和加工水平出发,设计、研究出一些比较“出乎意料”的东西,且往往还非常实用。
徐宇以前对这些还没什么感觉,但这时想起来,却感慨良多:看来国家科学发展到今天,最宝贵的不是穿越众搞出了多少黑科技,而是他们建立起了一种重视科学与技术的社会氛围,然后在制度上严格保护发明创造的专利,并不吝重奖,最后——当然也是最重要的——他们建立起了规模不小的教育体系,其中既包括政府开设的学校和科研机构,同时也包括各大国营企业的职业学校、培训学校什么的,这些才是国家科技能够继续向前发展并甩开旧大陆国家的最关键因素。至于说穿越众留下了多少超前的东西,那都是细枝末节了,对国家短期来看比较重要,但长期来看还是目前建立起的这个体系更为关键,它才是老一辈穿越众故去之后,华夏东岸共和国能够继续引领潮流的核心动力。
看完了铁特河沿岸的工地后,徐宇没有再多耽搁,而是带着一干随从,骑马返回了北宁县一带。毕竟,那里目前才是北宁地区的核心所在,也有很多工作等着他来处理呢。像刘厚非之类的年轻人,还需要他再带一带,站好最后一班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