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书亭
谢棠年心疼妹妹,“小七,哥哥带有。”把随身荷包拿了出来,倒出几个金锞子银锞子。谢延年也乐呵呵把荷包贡献出来。但是,还不够。
谢流年小狐狸般狡猾笑笑,神气的拿出一个小小巧巧的一品清莲荷包。这么小,能装什么呀,谢延年、谢棠年看着那个跟她巴掌差不多大的小荷包,心中好笑。
谢流年得意洋洋打开荷包,取出里面的庄票。一张就够了好不好,饭铺子还要找钱。╔ ╗既能饱览史料邸报,又能有机会亲炙鸿儒、接近权要,如此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对于朝廷仪制和政局时事日渐熟悉。
去年春季、夏季,朝中数十名文官多次上书“请立九皇子为太子,以固国本”。九皇子已经十岁,应该立为太子,出阁读书。
谢大爷也是这数十名文官中的一名。按照天朝惯例,若九皇子将来继了大位,这些上书请立太子、请九皇子出阁读书的诸臣,都是拥立的功臣。
谢大爷原本并没觉着此举不妥。他是文官正统思想,“皇储立嫡”,既然九皇子是徐皇后唯一嫡子,自然理所应当要立为太子。
可去年七八月份之后,情势有所不同。皇帝病卧床之际,宫中徐皇后和静孝真均到皇帝身边侍疾,起了争执。静孝真是皇帝为秦王时的原配,秦王妃。皇帝入继大位后恰逢慈圣太后身体有恙,秦王妃姜氏事姑至孝,自愿出家修行为太后祈福。
果然姜氏出家后太后病情渐渐好转。皇帝大为感概,皇宫专门辟出一块景色优美的园地,建了“静孝庵”,赐姜氏居住,赐号“静孝真”。姜氏父亲姜源,封为赵国公,赐国公府邸,并特许“长子袭爵”。一个女儿出了家,换来两代国公。
先慈圣太后世之时,若宫中团聚宴会,常令静孝真位次居徐皇后之上。徐皇后心中是如何做想,众不知,只知她表面上一派温柔谦恭,低眉顺眼的坐静孝真下首。
慈圣太后去世后,凡宫中大小宴会,皆由徐皇后主持。根本不许静孝真出席。静孝真便只守庵堂中渡日。静孝庵占地辽阔,风景优美,供奉丰厚,她的日子并不难过。
大皇子是皇帝潜邸时所出,生母虽是梁妃,幼时却由秦王妃姜氏抚养,视她如亲母,常到静孝庵探望。皇帝也偶尔会到静孝庵坐坐,闲话几句。是以,静孝真处并不冷落。
皇帝病倒后,静孝真来到御蹋前,药方子逐一细看,亲自督促宫女熬药,亲手喂皇帝喝药。徐皇后如何能忍,两御蹋前争吵起来,互不相让。
徐皇后是以“元后之礼”被迎入宫中的,先慈圣太后世时她已是憋了十几年的气,如今哪里能够再忍。却不想,这一争吵,登时落了下乘。
徐皇后以为自己有名份,有皇后印册,所以有恃无恐。却忘记了,静孝真跟她相比,有一个很大的优势:没有什么好失去的。她已经失去皇后的名份,失去世俗的荣耀,她已经出了家。
徐皇后和静孝真究竟吵了什么,外无从得知。只是,皇帝没有一病而亡,他又站起来了。站起来以后,时常到静孝庵小坐,时常和大皇子、静孝真一起,如一家三口般。倒是徐皇后处,绝少涉足。
和年方十岁、尚天真幼稚的九皇子不同,大皇子已是二十出头,沉稳持重的很。这场变故一起,原本毫不犹豫请立九皇子的大臣中,有暗暗流汗。
其中包括谢大爷。
这场争斗鹿死谁手尚未可知。若是九皇子继了位还好,一个拥立之功是跑不了的。可世事难测,若是大皇子最终坐上那张椅子,又该如何呢?仕途堪忧。
作者有话要说:谢谢黄色月亮扔了一颗地雷
谢谢所有支持正版阅读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