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若冰脸上却看不出任何兴奋,她的试探性攻击被方玉斌回绝后,一路上寡言少语。方玉斌伸了个懒腰,说:“你开了这么远的路,累了吧?我来开一会儿。”
“好吧。”蒋若冰的确有些累,两人交换了座位。
方玉斌操控着方向盘,聊起工作:“亿家最近发展势头不错,交易规模连上台阶。对于C轮融资,你有什么想法?”
蒋若冰答道:“你说过,C轮融资是大考,我自然希望早点迈过去。另外,VM指数不要超过0.5,这个提醒我也记着。”
方玉斌说:“可我此时的心情,却有些矛盾。”停顿一下,他解释说:“作为A轮、B轮的投资人,我当然希望亿家欣欣向荣,只要在合理范围内,公司的估值越高越好。但另一面,估值提高太快,也给我出了难题——估值越高,就意味着我在C轮要投入更多资金。星阑资本只是一家小型投资基金,远算不得财大气粗。”
蒋若冰微笑着说:“我只负责把公司业绩做上去,你们投资人上哪儿弄钱,这个可不是我该操心的。”
蒋若冰又说:“听你这口气,C轮还会继续投,不会获利退出?”
方玉斌点头说:“退出梦剧场后,亿家已是星阑资本唯一的战略性项目。赚一点钱就退出,绝非我们的初衷。”
蒋若冰建议道:“打算继续跟进,资金实力又不宽裕的话,不妨考虑跟投。A轮与B轮,星阑都是领投,到了C轮,可以让其他人领投,你们来跟投。”
所谓领投与跟投,是指每一轮融资都有多家投资机构参与,但各家出钱的数额并不是平均分配的。必然有一家投资机构承担绝大部分投资额,其余再分摊剩余部分。出钱多的被称为“领投”,其余被称为“跟投”。在融资相关的所有法律文件里,必须首先写明哪家投资机构是“领投”,哪些是“跟投”,丝毫不可含糊。
方玉斌笑着说:“看来最近你见过了不少投资人,对于投资圈的事门儿清。”
蒋若冰说:“只是我的一点建议,供你参考。”
方玉斌说:“我会认真考虑的。”
过了昆仑山口,路况越来越好,车速也越来越快。方玉斌说:“现在谈领投、跟投,或许还早了点。关键是,亿家本身得拿出亮眼的成绩,只有这样,面对新进入的投资人,我们才有足够的谈判筹码。平台的交易金额,还能再上一层楼吗?”
蒋若冰说:“你也知道,亿家的重心在抵押贷款,尤其是房贷与车贷。车贷这一块,我们几乎做到了极致,短期内很难有大幅提升。房贷呢,目前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做得也还行。不过短期内要让交易规模大幅提升,难度不小。”
蒋若冰继续说:“我也明白,为了C轮
融资,交易规模很关键。假若要扩大规模,突破天花板,就只能想办法把房贷业务扩展到其他城市。”
“但这样一来,又与当初的规划背道而驰。”蒋若冰耸了耸肩,“去各地建立分公司,成本会激增,管理难度太大。”
方玉斌问:“你们的车贷业务,不用到处建分公司,一样能做全国各地的业务。为什么做房贷,就要建分公司?”
蒋若冰说:“房子与车子不一样。同一品牌的车辆,根据车龄就能测算出大概价值,不会有太大的地域差别。不管借贷人在海南还是黑龙江,只要把行驶证照片发过来,能贷多少钱,心里大致就有谱了。但房子大不一样,不同城市、不同地段,差着一大截。放贷前如何判定房产价值,需要有人上门鉴定。”
“这是个麻烦事。”方玉斌想了一会儿,说,“没有分公司,房贷业务无法展开,交易规模上不来。但组建分公司,成本又太高。”
蒋若冰说:“只能二选一的话,我还是坚持稳步发展,暂时不要盲目扩张。在快与慢、死与生之间,无疑后者更重要。”
方玉斌点着头,他很佩服蒋若冰的冷静与定力。对许多创业公司来说,这一点恰恰是最稀缺的。但他也未死心,是否有什么两全其美的办法?鱼和熊掌,难道真不可兼得?靠着多年打拼练就的商业第六感,方玉斌随口说道:“能否借力打力呢,比如说服务外包,或者找一家代工厂?”
蒋若冰笑了:“你可真够异想天开!咱们做的是金融,又不是传统制造业。找谁代工,谁有能力代工?”
蒋若冰只把外包的想法当成了玩笑,方玉斌却陷入沉思。在他看来,无论金融业还是制造业,都是做生意。但凡是生意,商道一定相通。
思忖了一阵,方玉斌脑海中似乎有些眉目,但又不够清晰。他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在征求意见:“组建分公司的确冒险,能否借用人家的网络呢?”
蒋若冰依旧摇头:“到哪儿去找这样的合作伙伴?拥有全国的营销网络,同时具备极强的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方玉斌念叨着。
“是呀!”蒋若冰说,“我们的发展重心是房贷,理想中的合作伙伴一定得对全国各大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十分熟悉。”
“熟悉房地产市场的企业很多嘛。”方玉斌说。
“是挺多,比如那些个地产大鳄。”蒋若冰说,“但人家未必看得上咱们的小本生意,合作根本无从谈起。”
当蒋若冰说出“地产大鳄”,方玉斌立刻想到了王诚。千城集团可是不折不扣的地产大鳄,假若千城愿意将遍布全国的营销网络与亿家分享,岂不是事半功倍!
兴奋之余,方玉斌也在掂量,千城与亿家不是一个量级的企业,双方与其说合作,不如说帮忙,王诚愿意帮这个忙吗?
方玉斌控制住车速,又在心中捋了一遍思路,才说:“我可以去找千城集团的王总试一下。千城的营销网络、专业能力没的说,假若他们愿意资源共享,亿家房贷业务就能迅速上好几个台阶。”
蒋若冰听后,先是吃惊,接着是溢于言表的兴奋。原本只当是异想天开的事,没想到被方玉斌捭阖几下,竟有些眉目了!她说:“能搭上千城这艘巨轮,可就太好了!”
方玉斌说:“我在荣鼎工作时,与王总认识,彼此也算老朋友。我这就给他打电话,探一探他的口风。”方玉斌心里清楚,与王诚虽有私交,但要人家念及交情出手相助却不可能。王诚是一个精明的商人,断不会拿公司业务做人情。王诚能够出手的唯一原因,大概只在于星阑资本。说到底,王诚才是星阑资本的真正投资人。亿家快速做大,获利最多的就是星阑。为了自家生意,左手帮右手的事,王诚或许会干。
蒋若冰拍着手说:“我怎么都忘了,你在荣鼎时,就是负责千城集团项目的。”
方玉斌掏出手机,拨给王诚。当他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后,王诚给出了令人惊喜的回答:“这个想法太好了!千城不仅愿意帮忙,还要上升到总公司层面,当成大事来办。我会安排东明,亲自抓这个事情。”
在方玉斌的设想中,王诚出于对星阑的关照,或许会勉强答应下来,但没想到态度竟如此积极。虞东明可是仅次于王诚的千城二号人物,这点鸡毛蒜皮的小事,竟然要二当家亲自负责!
王诚又说:“我对千城的战略发展,有一些新规划。你的合作方案,与我的想法不谋而合。”
千城有何发展规划?怎么个不谋而合法?方玉斌还没来得及发问,王诚便说:“你现在哪里?”
方玉斌答道:“我在从西藏到青海的自驾路上。”
“你也上高原了?”王诚显得有些兴奋,“我正在珠穆朗玛峰脚下。”
“你又要去登珠峰?”在方玉斌的印象中,王诚多年前便已登顶珠峰。
“是啊。”王诚兴奋地说,“上一回登珠峰,我才50多岁,如今上60了,还想再挑战一下。公司的高管团队都来了。有兴趣的和我一起登珠峰,实在吃不消的,就在山脚下来一场徒步行走。”
“哦。”方玉斌说,“我和亿家的管理层来青藏高原自驾游,转了一圈,今晚就要到格尔木了。”
王诚问道:“身体怎么样?没有高原反应吧?”
方玉斌说:“还行,一路上没出现高原反应。”
王诚说:“既然身体没问题,索性你就来珠峰底下,赶紧把事情敲定。”
“不必了吧。”高原风光已经看够,方玉斌并不想走回头路,“还是等你回公司之后再说。难得你们出来旅行放松,我可不敢打搅。”
王诚却兴致勃勃地坚持说:“这一次登顶,前后得花一个月。紧接着又是春节假期,事情一拖就到年后了。你现在过来,把方案敲定,我去登山,其他人还能落实,争取年前把工作推开。”
王诚就是这样一个雷厉风行的人。方玉斌一听也觉得有道理,便答应道:“好,我今晚到格尔木,明天一早往回赶。”
王诚说:“明早动身,顺利的话后天咱们就能见面。我在珠峰南坡尼泊尔这边,你得坐飞机,翻越喜马拉雅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