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诚说:“当然是把内容公布出去。且让有些人再蹦跶几天,先灭了余飞这个马前卒,也是一场胜仗。”
能够目睹余飞败落,方玉斌自是欢欣鼓舞。但他脑筋一转,一个计谋又跃上心头。没错,余飞这种人,即便是死,也不能让他死得太痛快。方玉斌重新拿起材料,说:“从里面的内容来看,千城股票停牌后,余飞的资金链很紧张。”
“这是自然。”王诚点头说,“余飞的资金实力,比起曹伯华尚且差多了。千城停牌,首当其冲的就是他。”
方玉斌目光中露出杀机,说道:“既然如此,何不等余飞的资金链彻底断裂后,咱们再把手里的东西抛出去。”
王诚思忖一下,微笑道:“我大概明白你的意思。就像抓老鼠,可以下夹子、放鼠药,也不妨以毒攻毒。抓一只个头大的老鼠,用一粒黄豆塞进它的屁眼里,然后用线缝上,几天以后,黄豆发胀了,老鼠疼得像发疯似的,从这个洞钻进那个洞,见着老鼠就咬,咬死一大批之后,自己也疼死了。不让余飞痛痛快快完蛋,而让他当那只屁眼里塞黄豆的老鼠。”
方玉斌也笑起来:“余飞资金链告急,一定会向曹伯华求援。曹伯华如若出手,没准就能让我们抓住他俩串通一气的证据。再不济,也能浪费曹伯华的资金。他把钱借给余飞,到头来余飞还是在劫难逃,他的钱也打了水漂
。”
“你这一招,可比我之前的想法高明。”王诚点头说,“在战场上,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就是神枪手,到了资本市场,最好一枪干掉两个敌人。”
方玉斌说:“当务之急,就是让余飞的资金链尽快断裂。”
王诚手指敲打着办公桌,说:“余飞的状况已够糟了,但我们还得使点巧劲,推一下波助一下澜。”他接着说:“不妨让一条消息在圈内广为流传。就说余飞的现金流遭遇空前危机,他的公司破产在即。”
方玉斌问道:“这么一条消息就能推波助澜?”
“岂止是推波助澜!”王诚志得意满地回忆起一段往事,“2008年金融风暴后,全球知名的大投行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收购,延续了85年的品牌被终结。我在纽约出差时,与贝尔斯登的几名前任高管见面聊过。”
王诚接着说:“贝尔斯登成立于1923年,被华尔街称为‘从不冬眠的熊’。次贷危机之前,这家公司安然度过了1929年大萧条,甚至在2003年,一度超越高盛与摩根斯坦利,成为全球赢利最丰厚的投行。因为次贷危机,市场看空次贷衍生品,贝尔斯登受点冲击原本不足为奇。”
王诚又说:“2007年6月,贝尔斯登发布公告,称受抵押贷款市场疲软影响,旗下两只对冲基金受损。不过报告也清楚地说明,两只基金损失资产不过几亿美元,算不得太大的损失。到了2007年底,受大环境影响,贝尔斯登自成立以来首次宣布亏损,亏损金额为8亿美金。对于一家拥有数百亿美金的大投行来说,这点亏损并没有什么大不了。进入2008年3月,穆迪公司调减贝尔斯登债券评级。在当时,这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华尔街的许多公司,都被调减了评级。”
王诚继续说:“偏偏在那时,一条致命的谣言出现了,到处有人传说,贝尔斯登遭遇流动性危机。这是不折不扣的谣言,与事实完全不符。更吊诡的是,直到今天也没人知道,谣言究竟来自何处。”
贝尔斯登的结局,在全球投资界无人不晓。方玉斌接过话,说道:“就因为这则谣言,全球金融机构几乎同时下达命令,要求任何同贝尔斯登的交易都要经过信用风险经理批准。这样一来,贝尔斯登就被推入险境。贝尔斯登的事情,还惊动了美联储。几天之后,美联储决定向企业提供300亿美金借款。”
“是啊。”王诚点头说,“拿到借款后,贝尔斯登的高管还高兴过一下,认为企业的现金流本来问题并不大,又得到了300亿美元借款,自此稳如泰山了,他们甚至准备好了一季度的预盈公告。不曾想,就是这笔300亿的借款,成为压垮贝尔斯登的最后一根稻草。”
方玉斌接着说:“美联储借款的消息,被许多人理解为坐实了传言。你看,美联储都出手了,还敢说贝尔斯登没有遭遇流动性危机?仅仅一个晚上之后,市场出现恐慌性挤兑与抛盘。那些原本心中没底的做空机构,一个个也抡圆了膀子,砸下真金白银,大举做空贝尔斯登。公司股价一溃千里,从48美元跌到2.5美元,几天之后,贝尔斯登管理层就面临二选一的抉择:要么破产,要么出售股份。到了3月底,贝尔斯登不得不被摩根大通收购。”
王诚笑着说:“一条谣言,竟然击垮了曾经的全球大投行。况且咱们说余飞的现金流出了问题,还不是谣言,而是确凿无误的事实。这就叫趁他病要他命!”
方玉斌点了点头:“众口铄金,何况余飞口袋里已经没有金子了。”
王诚说:“余飞的大本营就在滨海,而在滨海商界,想让一条消息不胫而走,我们有的是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