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书坊之所以有这么多读书人在排队,一方面是因为便宜的书籍价格。
另一个原因,是陆少君在科举考试日期颁布之后,说了一句话。
想要在下个月的科举考试中有所成绩,那么就必须关注金陵书坊中的策论、民生一类的书籍。
王上这么说了,那这群读书人不得疯狂起来?
因此这段时间,金陵书坊赫然是金陵城最热闹的地方。
每天都有读书人来这里购买书籍,然后互相讨论,互相进步。
只要有人流量的地方就有商机。
古代的商贾也不是傻子,各种给读书人提供服务。
流动的小贩也仿佛在这里定点了。
今天,在金陵书坊外面摆了一个小黑板。
上面写着今日的两本特价书籍:《论君与民的重要性》,《民生三问三答》。
著作人都是王上本人。
所谓特价书籍就是一文钱就可以买得到。
先不说价格,单单是著作人是王上,这就值得所有读书人购买一份。
在金陵书坊旁边的茶馆之中,早已经坐满了读书人。
这些读书人,人手一本《论君与民的重要性》和《民生三问三答》。
有的座位上,读书人还在低头研读这两本书籍。
有的座位上,已经有读书人在竞相争论了。
“我倒觉得,君王更重要。”
“确实如此,天地君亲师,除却天地,君王还在父母亲人前面。”
“我倒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百姓其实比君王要重要一些。”
“你疯了?这种大逆不道的话,也敢说出来?”
“为什么不敢?王上都说了,只要不是造反,可以大胆一点的说话。”
“也没必要争吵,君王重要还是百姓重要,王上在书里面已经说清楚了。”
“哪里说清楚了?”
“……”
争吵的范围从一个座位,逐渐扩散到其他座位。
而后,整座茶馆之中,就充斥着争吵之声。
明阳坊,王府。
王知节、刘世昌以及郑百川三个人又坐在了一起。
这一次,他们三人讨论的事情是科举考试。
在科举制度颁布之前,这些世家对于家中子弟的仕途,其实不需要一点担心。
虽然自家子弟本事或许不是很强,但是只要举荐一下,就可以进入官场。
想要在官场混起来,很多时候不一定需要真本事。
世家的优势能够延续这么久,也就是因为始终在朝廷有着一些话语权。
但是如今……
唉。
王知节开口说道:“科举制度已经不能改变了,但我们也不能放弃一些机会。”
刘世昌眼睛一亮,问道:“比如获取考试的试题?”
郑百川立即说道:“难,非常的难。科举考试的试题听说是王上亲自制定的。”
“而且试卷的印刷,也是在工业园区之中。可是要知道,那几处重要的地方,一直被禁军把守着。”
闻言,王知节笑了笑,说道:“其实就算是有禁军把守,我们也有机会。”
刘世昌和郑百川都看向王知节,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王知节也没有卖关子,说道:“王家奉养的一些武者中,有一名极擅长潜伏的宗师。”
顿时间,刘世昌和郑百川眼睛中就散发出一抹光芒。
王知节端起茶杯,自顾的喝着。
本来这种事情,他是不准备说出来的。
但是自从其他三个国家的世家来到汉国之后,他就明白了。
想要在以后的汉国取得更多的利益,就必须和刘家、郑家联合起来。
这也是这段时间,三家的族长经常聚在一起的原因。
王知节放下茶杯说道:“今晚那位宗师就会潜入工业园区,我们就在这里等着好消息吧。”
闻言,刘世昌和郑百川也是笑着端起茶杯,对着王知节敬了下。
……
夜幕降临,金陵城的热闹程度依旧没有减退。
城外的工业园区,此时也是热火朝天。
很多作坊都是开工的到深夜。
没办法,工坊赚钱的效率实在是太高了。
工坊停一个时辰,工坊的东家都觉得心疼。
不过因为有着规定,工业园区到点就必须熄火休息。
大约在晚上八点半左右,工业园区就开始熄火了。
禁军开始在工业园区中巡逻,防止有工坊不听话,也防止有人溜进来。
就在一队禁军离开,转过角落之后,一道黑影落在一个工坊之上。
黑影几个跳跃之后,朝着工业园区的深处而去。
几息过后,黑影落在一个工坊上面。
这个是承担印刷重要书籍的工坊。
黑影扫视周围一圈,确定没有人之后,就轻轻的打开窗户,溜了进去。
黑影拿出一个火折子,开始在工坊中翻箱倒柜。
只是找了老半天,黑影也没有找到自己想到的东西。
黑影反复找了两次之后,直接离开这个工坊,然后翻进了周围几个工坊之中。
半个时辰之后,黑影失望而去。
黑影一路回到了金陵城,回到了王府。
密室之中,黑影沉声说道:“科举考试的试卷不在工业园区之中印刷。”
闻言,王知节眉头一皱,问道:“你能确定?”
黑影点头回道:“是的,那些工坊我都翻遍了。”
王知节脸色瞬间变得难看,对于黑影说了些劳烦了之后,就离开了密室。
书房之中,刘世昌和郑百川听到这个消息,脸色也是瞬间变得难看。
试卷不在工业园区,难道试卷还没有印刷?或者是已经印刷好了?
不管是什么原因,都让他们很难接受。
没有得到试题,如今就只能靠另一个办法了。
贿赂科举考试的考官以及监考的官员。
如果这条路没有走通,那么就只能靠家族中的子弟争一口气了。
但是想到家族中那些子弟的表现,王知节三人就觉得脑壳疼。
郑百川叹了口气,说道:“主考官很可能是礼部尚书杨维,但是自从张鹤鸣死后,他就不太亲近我们了。”
刘世昌冷笑一声,说道:“有时候,他不得不要屈服,要知道他可是秦国人。”
闻言,王知节和郑百川一脸的震惊。
刘世昌真的是语不惊人死不休。
礼部尚书杨维竟然是秦国人。
看到两人震撼的神情,刘世昌笑着说道:“杨维曾经和秦国有过牵扯,现在的话,我就不清楚了。”
“不过,这个秘密足够让他屈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