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崃闭上眼睛,深吸了一口气,感觉到无形的锁链正一点一点收紧。他知道,自己已经深陷其中,无法轻易抽身。
随着“禁药”问题逐渐淡去,席崃终于能够专注于篮球,重新将所有的精力投入到赛场上。他的回归并没有直接让他重新成为首发,但布朗教练显然对他寄予厚望。席崃的出场时间稳定增长,从最初与篮网的比赛中仅仅打了一节半,到如今场均28分钟,甚至在某些关键场次中他的上场时间会超过首发球员格兰杰。
布朗并没有将席崃提升为首发并非因为两人之间有任何矛盾,事实上,那些曾经的嫌隙早已在三个月前消散如烟。真正的原因,是布朗对席崃有着更长远的规划。他不是在考验席崃的能力,而是在精心培养他,让他逐渐扮演起一种新的角色——“场上教练”。布朗深知,NbA的比赛不仅仅是技术和体能的较量,更是智慧与策略的比拼。一个优秀的球队不仅需要出色的个人能力,还需要有人在场上随时掌控全局,发现对手的破绽,调整球队的战术。而这个人,布朗希望是席崃。
布朗心里明白,作为主教练,他在一场比赛中只有七次暂停机会,根本不可能在每个关键时刻都为球员提供及时的调整建议。因此,更多的时候需要依靠球员自己在场上发现问题,并做出相应的调整。但这对大多数球员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球员们的精力通常都被攻防两端的高强度任务所占据,根本没有多余的心力去思考整体局势的变化。这就是为什么布朗决定暂时将席崃安排在替补阵容中,他希望通过让席崃在对抗强度稍低的情况下,逐步锻炼他的全局观,培养他作为“场上教练”的潜质。
每当席崃坐在板凳席上,观看队友们在场上的每一个跑位、每一次掩护、每一场对抗,他的思维就变得越来越敏锐。他不再仅仅是一个依靠身体和技术的球员,他逐渐开始以更广阔的视角看待比赛。他注意到对手防守体系中的漏洞,察觉到己方进攻时跑位的偏差,甚至在某些时候,他能够预测对方的下一步战术调整。布朗对此看在眼里,每当席崃在比赛暂停时与队友交流时,他都会点头表示赞许。
然而,这个过程并不容易。席崃在场上所承担的压力远比单纯的体力消耗更大。他不仅要在替补出场时展现出足够的竞技状态,还要时刻保持对战术的敏锐感知。在一次与凯尔特人的比赛中,布朗特意安排他在第三节上场,测试他在面对高强度防守下是否还能保持冷静并作出正确判断。比赛进行得异常激烈,凯尔特人的防守极为凶悍,节奏快到让人喘不过气。席崃接球后,在对方严密的包夹中迅速分析场上局势,发现对方内线的防守松动,立即一个穿透性的直塞球将球送到篮下,助攻队友轻松得分。
这种瞬间的决策能力让布朗倍感欣慰,但席崃自己却知道,这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开始。虽然在比赛中的表现越来越出色,但他清楚,这条路还有很长。他需要的是更多的场上经验、更多的磨练,而这些,只有时间才能给予。
训练结束后,席崃坐在更衣室里,双手捧着水瓶,思索着布朗对他的安排。他不是不知道教练的用意,事实上,他很感谢布朗给了他这样一个机会。但他心中也有挣扎——他是否真的能够成为那种在关键时刻站出来指挥全局的球员?成为球队的智囊,而不仅仅是一个执行者?
就在这时,布朗推门走了进来,手里拿着战术板。“迈克尔,今晚的比赛你干得不错,但我注意到有几个回合你似乎没有把握住对方的防守调整。”他说话的语气中带着关切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