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枢递来的那卷记载是第三代村长的日记,上面记在花眠村的习俗最为清楚详细。
这位村长是第一代村长的小孙子,名叫花清明,自他出生起他便在花眠村了。他的母亲和村里大部分女人一样是从外面娶进来的,她的阿娘漂亮、温柔、是个不识字的孤女。是阿爹将他从外面带了回来,所以阿娘将阿爹视为救命恩人,无论阿爹的要求听起来有多么荒唐,阿娘最终都会乖乖听话。
花清明是村里最受宠爱的孩子,顿顿都有肉吃,几乎没挨过饿。在花清明的记忆里,阿娘似乎都不爱吃肉,只吃那些草和树叶煮的汤。除非阿爷在,她才会勉强吃些。阿爹很喜欢阿娘,即使回来的路途艰险,也会悄悄给阿娘带上一些外面买回来的肉包子。
直到花清明长到八岁,他才终于明白阿娘为什么不喜欢吃那些肉。
以往的生辰,阿爹都会借附近好些个邻居的灶做饭摆席,村里很多人都会来帮忙,一大早开始为午饭所忙碌。
然而,八岁的生辰,村子里许久都不见升起的炊烟。听阿娘说,四叔家才生小妹妹不久的婶婶带着小妹妹逃跑了。所以四叔一早就来找阿爹带领大家一起去抓逃跑的四婶婶。
对于村子里有新媳妇逃跑这件事,苏清明已经见怪不惊了。毕竟从他记事起,几乎每带回来新娘不久后都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苏清明小时候每每都会缠着阿娘问那些新媳妇为什么都要逃跑,阿娘总是无奈地摇头,只是脸上多了许多忧愁和担心,可后来就逐渐变得麻木了。
后来,没多久四婶婶和小妹妹就被带回来了。那天,阿爹说他八岁了,该长大了,要开始锻炼男子汉的气概,就让他跟着一起去了四婶婶家看。
一开始,阿娘总有做不完的事阻拦他出门。直到,他久久没去,阿爹回家来催促他。
这是阿娘第一次对阿爹的话表示了反对,她将门关起来,跪在地上苦苦哀求阿爹不要带年幼的他去看处理四婶婶。
阿爹抱着她极其小声的呵斥:“这些话日后切莫要再说了,特别是别让爹听到你这些话!我想跟你长命百岁同入祠堂,我们都要好好活下来。你知道的,这不是你我能决定的。清明生在花眠村,这里是他的家,即便村里的习俗他无法接受,他也狠不下心逃离这里,就跟当时的我一样!外面的世道有多乱,你不是不知道,清明除了在这里能更好的活下去,没有其他选择。况且,在这里,他日后是当村长的,没人敢欺负他。村长都要处理村中事务,让他去学好吗?娘子?”
瘫坐在地上的阿娘掩面痛哭流涕,终究是点了头。阿爹将花清明带到四叔家,路上不断叮嘱他男子汉要胆子大。
刚到四叔家,花清明远远就看见四婶婶跟发疯似的将小妹妹猛地摔死在了地上,又好似生怕小妹妹被救活一样,猛地掐着她的脖子。
看见这一幕的叔叔爷爷们都不停咒骂四婶婶,但包括四叔在内的所有人,都任何没有一个人去抢救四婶婶手里的小妹妹,只是杵在原地一边咒骂一边感叹可惜。
四叔一家平静地劝四婶婶孩子以后还会再有的,叫她想开些,这里的习俗几十年都是这样。只要她肯老老实实的留在花眠村,安分养育后代,不再逃跑,那一家人也是可以冰释前嫌,当此事没有发生过的。
可是,四婶婶不愿意。
她看起来像是疯了一样,表情癫狂,又哭又笑的,头发和衣裳也都乱糟糟的。他怒斥着村里的习俗,指着所有人怒骂村的人都是吃人不眨眼的恶鬼,都是丧心病狂的疯子。
没骂两句,四叔便一脚踹向了四婶婶的小腹,疼得她蜷缩在地直打滚儿,说不出话来,嘴角也溢出了鲜血。
阿爷说是婶婶无可救药,已经疯了,让四叔将她嘴堵了,用铁锁链将她栓在家里,只要肚子还能生,就没事。阿爷还说,小妹妹已经死了,不能白白浪费,趁着身子还暖和,赶紧拿去处理了,算给今天生辰宴加道菜,就当是给大伙儿帮忙的谢礼了。
这一刻花清明才彻底明白,自己从小到大吃的肉究竟是什么。
此后,阿爷与阿爹同村里的叔叔爷爷哥哥都会向他传授一些他们自己独特的“方法”。
一开始花清明知道是什么肉后,还是有些接受不了的,他闹着不吃饭,差点儿饿死。被阿爷拖去狠狠打了一顿,说教了一番,他这才被逼接受。
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阿爷用阿娘的命来以此要挟他。
后来,阿爷还说:村子里会有很多很多的孩子,阿爹也会有。如果花清明这个长子不听话,也会变成食物。
花清明因继承到了阿娘的好容貌,每每下山便能轻轻松松的带回好些个姑娘。与其他村里外出男子不同,进村前,花清明甚至都不用花言巧语,谎话连篇的欺骗他们与自己的关系,直接坦白说每个都是他心爱的女子,那些女子也心甘情愿跟他回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