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制?”旅长有些纳闷。
此时此刻,虽然三三制战术已经有了些许的雏形,可能在一些部队里,已经有一线指战员开始琢磨,但是要等这一伟大的战术成型的话,还得等到内战时期。
眼下,大家提及“三三制”却不是什么战术战法,而是我根据地实行的一项政策。即在我根据地中人员要按照“三三制”来进行分配。即我党人士,进步人士和一些中间派。
这是因为战局逐渐从战略防御转向战略僵持阶段,日军开始逐渐重视起我敌后根据地。根据地一度进入了困难时期。因此,根据地需要进行更为广泛得抗日统一战线。
所以旅长乍一听“三三制”,下意识就想到了刚出的政策。
‘难不成这政策还与具体的战斗有关?’
“对的,这是一种极其强调相互配合,相互支援的战术。旅长您看。”
廖峰拿过了一张纸,一支笔,就在桌子上比划了起来。
“我们拿今天来说。李团长在冲锋时选择利用大刀突击队先行冲锋,突击队进入工事缠住敌人之后,大部队再行冲锋。”
“这样的目的是为了尽快接近敌人与敌人展开冲刺。其根本思想是通过减少冲锋时间来减少敌人开火时间进而减少我方伤亡。但是很明显,由于我们没有关注冲锋阵型,只要敌人机枪等重火力开火,哪怕只是一瞬间,仍然会对我方造成大量杀伤。”
“而且,这样的方式,相互之间难以支援。今天我方突击队进行冲锋之后,突击队之间由于要尽快接近敌人,所以相互之间各自为阵。其后的大部队由于缺少重火力,且前方友军阵型较为密集,也难以压制敌人火力。只能尽快冲锋。”
“我们可以看到,当我方第三批次已经展开冲锋之后,敌人机枪仍旧能够间歇开火,对我方造成杀伤。”
“反之,如果我们将重点不再放在如何尽快接近敌人,而是放在如何能够在行进间相互支援,压制敌人火力,以此减少敌人开火时间,且尽可能地分散阵型,降低敌人重火力的火力效费以此来降低敌人对我方的杀伤。”
“比如,一个班组,可以由班长、副班长、以及一个骨干担任战斗组长。分别带三人。以合适的间隔,批次突击。”
开始,旅长听着廖峰的分析还只是严肃地看着,但心中却并没有多么重视。因为在旅长看来这是没办法的事情,缺少重火力,只能拿战士们的性命去填平那“最后的三十米”。可听到“反之”的时候,终于知道戏肉要来了,不由地坐直了身子。
看着廖峰在纸张画着圈,演示着班组之间的“三三制”,并在代表战斗小组的圈和圈之间,写下“间隔数米,到十数米。”的字样。
心想:间隔如此之大,那么像今天这种攻坚任务,怕是展不开多少部队吧?
但是,随着廖峰继续介绍,旅长终于明白了这种战法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