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世纪末期,世界航空领域风起云涌,五代机的概念逐渐成为各国空军追求的新目标。而此时的中国,空中力量还相对薄弱,主力战机仍以歼-7、歼-8 等较为落后的型号为主。
1997 年,美国的 F-22 五代机横空出世,其卓越的隐身性能、先进的航电系统和超强的机动性震惊了世界。拥有五代机的美国开始在国际舞台上趾高气昂,对中国的航空力量嗤之以鼻。“中国的空军装备至少落后我们两代,他们想追赶?简直是痴人说梦!”这样的嘲讽不绝于耳。
当时,我国的网民们在了解到这种巨大的差距后,也普遍感到沮丧和无奈,对我国自主研发五代机的前景缺乏信心。
进入 21 世纪初,2001 年,我国仍在努力提升航空技术,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依然明显。周边一些国家在看到我国的航空装备落后时,也时不时地发出冷嘲热讽。“中国的天空,只能依靠他国的技术来守护。”这种刺耳的言论刺痛着每一个中国航空人的内心。
在这样艰难的背景下,我国的航空人毅然决定踏上五代机的研发征程。
2005 年的春天,在我国某航空研发基地,一群怀揣着航空报国梦想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齐聚一堂。项目负责人李博士,一位在航空领域深耕多年的专家,神色凝重地说道:“同志们,我们深知五代机对于国家的重要性,这是我们必须攻克的难关,无论多么艰难,都不能退缩!”
研发工作艰难地展开。首先面临的便是隐身技术这一巨大难题。当时,世界上掌握先进隐身技术的国家对我国严密封锁。设计师小王带领的团队日夜埋头于资料和实验中。无数个日夜,实验室的灯光彻夜未熄。“国外的技术封锁算什么,我们一定要靠自己研发出领先的隐身技术!”小王的声音中带着坚定。
经过近两年的艰苦探索,2007 年,团队终于在隐身材料的研发上取得了初步突破。然而,新的问题接踵而至,如何实现飞机外形的优化设计以达到最佳的隐身效果,又成了摆在他们面前的一座大山。
气动布局的设计同样充满艰辛。为了找到最优方案,工程师们进行了成千上万次的模拟和计算。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的重新开始,没有让他们气馁。“每一次失败都是向成功更近一步。”这是他们心中不变的信念。
时间来到 2009 年,发动机的研发遭遇瓶颈。我国当时的发动机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推力不足、燃油效率低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战机的性能。刘工带领的发动机研发小组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就算拼了命,也要让发动机难题迎刃而解!”刘工和他的团队成员们几乎吃住都在实验室。
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和改进,2011 年,发动机的性能终于有了显着提升,但距离理想状态仍有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