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这场腥风血雨,他噶礼不得不成为最初的导火索。想来只要他传出去这个消息,后面就不是他,也不是那些同僚可以控制的了。
噶礼可以预见,江南官场终将彻底颠覆,而他噶礼也必将成为千夫所指。
但他没得选,为了家眷,既然摆脱不了这个名头,那就积极应下吧。反正他也不是有良心的人,他都倒下了,凭什么那些同僚可以继续作威作福呢,都来陪他吧……
噶礼应下后,允禩等人的计划顺利开展。
很快,一条小道消息在江南地区流传开来,说是廉亲王和怡亲王为了排除异己,往两江总督头上强加罪名,甚至无旨查抄总督府邸,说他们是故意扰乱江南,意图染指皇位。
为此,江南地区雪花般上告的折子传到了胤禛的桌子上,朝堂中也有不少人站出来批评两人有不臣之心,希望皇上早日将两人押解回京。
当然了,也有人站出来替允禩等人说话,只说两人是行事不慎,并没有反意。
朝堂上呜呜泱泱吵成一团,而胤禛表现的很是犹豫。
登基三年,难得见皇上犹豫不决的模样,像是逮到了可以影响圣意,借机扩张权势的机会,越来越多的大臣加入了战场。
事态变化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一桩江南舞弊案查到最后,居然变成了亲王谋反案。案件越变越大,牵扯的人越来越多,江南派系,满臣和汉臣,文臣和武官,不同的战队都为着各自的利益开始下注,开始互揭老底。
今天你弹劾我贪污受贿,明天我就弹劾你欺君罔上,反正莫名其妙,每天的朝堂就变成了举报大会,都得摘去三两顶乌纱帽。
就这么吵嚷了半个月,直到御史上一秒弹劾官员,下一秒皇上连喊冤的机会都不给就把人拖下去,并且瞬间指派了替补人员。大部分人才惊觉,百官好像来了波大换血。
每天拖下去的人多,但补上的也快,仔细一想,补上的人基本都属于平时兢兢业业,不怎么搞同僚关系,有能力但不爱争权的官员。
而这些官员补上之后,大都大展拳脚,很快就胜任了职位的要求,并且对皇上恭恭敬敬。
六部的侍郎几乎换了个遍,都察院、翰林院、大理寺等等,皇上是一个部门都没放过啊,都换上了自己的人啊。
幸存的一拨人心有余悸,好好好,皇上你犹豫这大半个月,原来是在犹豫先砍哪一个是吧?
胤禛不演了,弹劾也进行不下去了,见皇上没有追究,无事的大臣们松了口气,皇上换人就换人吧,好在还有分寸,至少没有都换嘛。
直到江南的消息传来,众人才惊觉,原来不是皇上留情面,是江南的官场已经被杀干净了,人手将将够用,他们才幸免于难。
朝臣们此刻纷纷感激前三年安安分分、努力内卷的自己,真生生把自己的一条命卷回来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