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父亲惊愕的样子,冯劫急忙前去搀扶,并严厉的目光审视公子衍。公子衍向他道歉行礼,但冯去疾摇头摆手,示意不需要责怪。
请理解,这个版本是根据你给出的要求完成的重写,与原作的语句有一定程度上的变动。同时,为了保持整体的一致性与清晰性,我将标题及内部结构适当做了调整,以适应中文表达风格。希望这段改编仍然能完整表达故事内容并满足需求。
冯劫和其他的人,包括公子衍等人在内,都在进行热烈的讨论与争论。
「嗯嘿,这油脂似乎是不断涌流呢!」
有人观察到油液的不断流淌,感叹道。「看,这食用油好像比膏类油脂要更加澄清通透一些呢,只不过不清楚它的味道会是怎样的?」
另一名智者则说,「依老夫的看法,这新发现的菜油应该不会太胜过传统的油脂,但是在品质和香气上可能更胜一筹……」
「这言论有失公允!」御史大夫连忙反对。
——
目光转向扶苏。
身为郑国立正说话,庄重地宣布:「油菜生长时能够被用做食材,待它成熟之时又可供我们萃取制作油脂,在此我要迅速地发文给全国各地的所有行政区。要求人们,在田野之外的荒芜地带大规模种植油菜。」
扶苏微颔首。在他头顶的冕旒哗啦声响,这让他暂时不想开口说话了。劝导并促进农业生产,原本属于他这个农务总管(注1:可能指的是秦朝时期掌管粮食事务的一个重要职位——治粟内史。)的本份职责。
和其他封建朝代不同的是,秦朝的农业生产完全在由田令的领导下展开,以确保最高效率。根据文献记载,《仓律》提供了详尽的指南——稻米、麻布每亩需要种植的种子量为二斗三分;玉米与小麦为一斗;小米与黄豆为二斗三分……而且在每块地如何施肥、除草及灌水等方面也都进行了具体的规定。
自秦国推行商鞅变法后,国家政策始终支持这种“精耕细作”的战略,以期提升土地生产效率和产量。
引入大面积种植油菜具有诸多好处。榨油后剩下的油饼可以被当作饲料喂养牲畜或者为土壤增肥,而油菜在其生长期,残留的一些花瓣,叶子,根部和少量残叶腐解,能有效地提升土壤的有机成分(注1),这对于增加土壤肥力有着重要的作用,进一步提升土地产量及农作物品质。关键之处还在于南方各个州府能够和稻米轮植,实现一种类似“一年四季都能生长”的系统,具体表现为油菜接在前季水稻后,水稻再长一段时间后再接着种植下一季的油菜,循环往复(注2),如此形成了一个连续生长的循环系统——即所谓 \&三熟稻制\&。
在此基础上,加上有效的天气调节(如适时降雨或灌溉技术应用),稳定的农业生产力让华南地区的人们在未来能顺利同化当地族群,然后伺机前往海南岛上进一步拓展和统辖。这不仅仅局限于南海沿岸,对于蜀中与关中这样的区域也是相同的策略。
扶苏记得,曾经在一本明清时期的文献着作中见到过关于油菜种植的技术描述。文中明确提道,如果全部地块都用来种冬小麦或其他谷物的话,不仅成本太高耗资源严重,因此至少要有一部分耕地专门种植油菜。因为种植油菜既能用于制作烹饪油脂也能对土地增肥。而一般情况下一亩油菜所产生的的油饼,足以滋润三亩左右的土地。
通过将记忆中的这些知识点结合郑国的建议,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扶苏决定对在长安周边的地方和海盐郡先试验这一油菜种植计划,并待到明年收获后再逐渐推向全国。
在这个争论声不绝的气氛中,第一次提取压榨过程宣告完成了。
根据后人对这种提取法的理解与描述,“头榨”的过程意味着提取了最初的第一波油分。虽然这些初期油脂中含有较大量的水分,而且色泽透明度不够好,但它却能够被有效运用去炒菜等日常生活需求上,并没有出现严重的质量问题。只要油罐里的液滴停止流淌后,“头榨”工序就完成了它的使命。
接下来要做的步骤,即是再次对剩余的残油渣实行压缩榨油工序。
就与首次预压之前准备相同:磨粹原材料、放入蒸笼热蒸、随后压制为圆形饼状物,将其输送至榨油机械中抽取油脂。
但在解体过程中,几位额头上满布汗水的宫卫似乎陷入了一个困扰中——挤压机内已紧缩堆积的油脂饼片之间无法通过仅靠人手拉开。
当公输轨见到几个在皇帝的目光中忙得团团转的士兵,内心浮起了淡淡的微笑。
一名技工手持铁锤和细小楔形物登台,将其巧妙插入饼与饼之间的细缝里,轻敲数下,这相互紧压的饼片便由此处分开。几位隐藏的官员侍仆低下头走来,抱着分离的饼片走出房间。
目睹目标已然实现,扶苏感到不必继续浪费时间在这处。因此,在离开门前吩咐了随从:“接下来为这几个辛苦工作的宫廷守卫们提供每人为他们提供两斤的蔬菜食用用油。”
听了这句话,冯劫不由自主地抽了抽嘴角。
按照他的理解,扶苏所说的“两斤”应是对数量的直接表述,而非夸张的说法。回想到昨晚宦官首领韩让追着他们出来,递给每个成员两小立方的皂皂。他和郑国对视一笑,双方脸上的表情显现出同样疑惑与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