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注意的是,这羽林军人所习字迹并非秦的小篆字体,而是由御史程邈创作的“隶书”。
在秦国逐渐以毛笔代替刻刀与使用布帛、竹简替代龟甲和金属的背景下,发现在这些传统材料上的‘大篆’和小篆不再适合书写,因为前者笔画繁复,后者使用毛笔时识别起来不够容易且形状不适合于毛笔书写风格的需求。
虽然秦灭六国后,广泛推行的是小篆字体来统一样式的书写规范,但更多地被视为政治符号,而非旨在加深文化融合及加强内部交流的战略考量。
从扶苏日常阅卷中不难发现,大部分公文书写并未采用传统的‘小篆字体’,而是采用了更符合毛笔书写的“隶书”字体。
聆听完扶苏的详细讲解,李信点头表示理解,仿佛这种教导方式曾经在他身边有过类似的体现,就像自己在蓝天工地上,工匠们的训练方法那样,师傅指导学徒,老手引领新手共同进步。
讨论完毕后,扶苏又询问李信,对此在羌族地域设置「金城郡」有何看法时,李信斟酌片刻后答言:
“这个问题其实很困难,但也并非不可能做到。”他的思路开始流转。“以秦军的武力而言,击退并疏散羌人的力量并非难以办到,真正的难题在于:如何能够在该地区建立稳固的居民聚居地。原因很简单,相较于辽阔的草原,羌人看重的是游牧的生活以及他们拥有的物资牲畜。这意味着,在遭到打击后,它们可能并不会死守着争夺领地。”接着他继续解释道,“再加上陛下发明的各项工具,如焦煤,混凝土块和砖头之类的建筑材料,在建立居住设施时并无多大困难;还有抽水机的使用让沼泽也能快速排水。
唯一需要解决的大问题则是,考虑到金城郡初期十年的发展可能还需要依靠从关中供应食物和资源支持其发展,无法立即自给自足!”
接着他又追问扶苏:“排涝的沼泽地可以变成良田为什么还需调粮自关中提供?”对此李信以礼让的手势,略感惋惜的回答说:
陛下长期住在宫内未能充分接触到农事的细节,在某些事情上的理解可能有限。”
\&开垦田野与治理废田有所不同,光凭人力去征服万亩之地恐怕会让成千上万人累垮。\&
\&此外,开田需首先平定土地并筑设沟渠,否则夏季降雨丰沛,水流沿高地急速下注,必将对土地产生巨大的破坏。存活下来的作物也无法良好生长。”
“当然,施肥并防止野兽破坏庄稼都不是难事……\&
听闻了李信的话语后,扶苏心中对在金城郡开辟荒田之事产生了信心,虽然这不是直接说给他个人的,但是重点在于李信指出开垦田地的核心难点——用牛耕地及平坦化土地工作。
作为网络游戏玩家的高手,他对耕田工具有着基本的了解,如目前大规模制造的各种翻地机械,包括曲辕犁和耧车等。唯一的瓶颈是他解决不了的问题是:牛。
关于这个问题,因为关中的地区缺少耕地的役畜,在把这些畜牲调动到金城郡可能就得面临一场'英勇的老秦,共同征服咸阳的战争'。草原上的畜牧牛以及羌人群居的动物更适合用于拉车而并不合适用来犁田,耕作技术是在老牛的带领下从小牛那里习得,并且逐步培训而成的。并不能随便拿一头动物来就当作耕田动物。
因此在没有足够的牲畜资源时,扶苏想到是否可以采用另一种方式解决问题——用马来代替牛来耕田。
那就是骑马式的农耕工具。
陇西的部队并不乏低档的毛驴(一种适合轻耕任务的马种)。而在牧马民族中间这样的设备尤其常见。据扶苏所知,在20世纪的英国发明的一种专为马设计的锄具具有既可翻土又能在耕后松土的作用, 被称作滑式犁。其设计的特点是它能不仅耕田,而且还可以同时深翻,但是这一目标只能通过锻造关键部位,例如犁尖或者完全用铁制成的方式达成。
这也是扶苏一开始并未立刻复刻滑式犁的一个原因。大多数木质的曲辕犁既可以通过人类也可以用牛力推动,然而铁制滑式犁必须由多只牲口协同拉拽, 如果仅靠人力可能会有危险。
边听着李信讲话的同时,边拿起了一张粗糙草稿纸,开始在这上面做草绘,试图构思新的设计蓝图: